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2763|回复: 2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rom 台湾王顺正博士博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6 06: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運動生理週訊(第277期)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May.12.2011)
黃佩佳、王順正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功能性運動檢測,簡稱FMS) 是一套被用以檢測運動員整體的動作控制穩定性、身體平衡能力、柔軟度、以及本體感覺等能力的檢測方式;透過FMS檢測,可簡易的識別個體的功能限制和不對稱發展。FMS是由Gray Cook與Lee Burton在1995年提出 (http://www.functionalmovement.com/SITE/aboutfms/fmshistory.php
),而且自1997年起即被廣泛應用,也是目前國際網球協會ITF與ATP所使用的身體評估標準,但是FMS一直到2006年才在運動科學的學術期刊中被發表出來 (Cook, Burton, & Hogenboom, 2006),最近則有不少相關的研究成果。

  FMS總共有七項檢測方式,每一項的分數為0~3分,總分為21分。第一項檢測為深蹲 (deep squat)。受測者筆直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往上伸直平舉一根棍子,接著屈膝下蹲,儘可能維持上半身垂直或與脛骨平行,同時讓髖骨低於膝關節,且棍子、膝蓋成一直線落在腳尖正上方。檢測目的在身體核心的平衡與穩定能力、左右髖關節力量是否平衡、踝與膝關節的力量使用、動作時序是否正確等。


深蹲 (deep squat)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二項檢測為跨欄 (hurdle step)。受測者雙腳並攏筆直站立,雙手平舉一根棍子於肩後。接著抬起右腳,腳尖朝上,跨過和脛骨等高的欄杆。然後右腳跟著地,腳尖依舊朝上。在過程中儘可能保持身體平衡與肩膀水平。左右交換。檢測目的在身體核心穩定性、跨欄時上半身是否會因下半身力量不足而失衡、跨欄時身體的髖膝與踝關節是否在同一平面上運作。


跨欄 (hurdle step)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三項檢測為直線前蹲 (in-line lunge)。雙腳前後跨步且位於同一直線上,兩腳間距為脛骨長度,同時雙手持一根棍子筆直靠在身後,讓後腦、後肩與臀部三點和棍子接觸。接著屈膝往前蹲讓左腳膝蓋剛好抵住右腳跟,同時保持身體與地面垂直,且身後三點依舊和棍子接觸。左右交換。檢測目的在軀幹穩定性、軀幹核心力量是否足夠、大腿內側肌力是否足夠、身體動作時序是否正確。


直線前蹲 (in-line lunge)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四項檢測為肩膀移動能力 (shoulder mobility)。雙手握拳,將拇指藏於食指與中指下方,然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於身後,儘可能讓雙手靠近。左右交換。檢測目的在肩膀移動能力、上方手臂的肩屈與肩外旋能力、下方手臂的肩伸與肩內旋能力。


肩膀移動能力 (shoulder mobility)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五項檢測為筆直抬腿 (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仰躺於地面,雙手置於身側,手掌朝下,然後將右腳儘可能地筆直上抬,同時保持身體其他部位依舊平貼地面。左右交換。檢測目的在腿後腱肌群的伸展能力及柔軟度、核心肌群與髖關節在水平時能否正確出力。


筆直抬腿 (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六項檢測為軀幹穩定上推 (push up)。身體俯臥於地面,雙手張開上臂與肩同高,手肘呈90度,掌心貼地,同時腳尖抵住地面。以軀幹與手臂力量撐起身體,僅以手掌和腳尖支撐。檢測目的在軀幹穩定度、核心力量、肩關節力量、身體動作時序正確與否、左右肩膀的力量是否平衡。

"
軀幹穩定上推 (push up)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第七項檢測為四肢旋轉穩定性 (rotary stability)。於地面上呈四足跪姿,雙手平貼地面,手臂伸直,位於肩膀正下方。接著同時將左手與左腳同時往上舉至水平。然後同時內縮左手與左腳,使左手肘和左膝蓋接觸。在整個過程中,儘可能保持身體穩定平衡。左右交換。檢測目的在評估受測者在身體失去平衡時核心穩定度、身體旋轉能力、同側或對側的穩定力。


四肢旋轉穩定性 (rotary stabil) 左至右分別為3分、2分、1分 (Minick等,2010)

  FMS檢測時,軀幹穩定上推 (push up)、肩膀移動能力(shoulder mobility)、四肢旋轉穩定性 (rotary stability) 也可以透過下圖的檢查動作,若出現疼痛感則以零分判定 (Minick等,2010)。


檢查動作 (clearing exams test) (Minick等,2010)

  有關FMS檢測的信度研究方面。Minick等 (2010) 發現傳統21分的FMS檢測具備再測信度。Hickey, Barrett, Butler, Kiesel與Plisky (2010)則發展一套100分的FMS評分方式,而且發現100分的FMS檢測具有高的再測信度。Frost, Beach, Callaghan與McGill (2011) 的研究也發現,兩種 (21分與100分) 不同的FMS評量方式皆具備再測信度。儘管研究結果發現FMS檢測的再測信度極高,但是研究者似乎有意改進FMS的評量方式。

  有關FMS檢測的效度研究方面。Lynn與Noffal (2010) 研究發現依據深蹲 (deep squat) 檢測結果分組的20名大學學生,深蹲高評分組在進行深蹲動作時的髖關節平均最大動量 (mean peak moment) 顯著大於低評分組,但是在膝關節的平均最大動量方面,則與低評分組沒有不同。Butler, Elkins, Kiesel與Plisky (2009) 則比較中學男女學生的FMS檢測,發現女性中學生(19名)的部分FMS檢測結果優於男性中學生(13名)。Okada, Huxel與Nesser (2011) 以28名健康自願參與者為對象,研究發現受試者的FMS檢測結果與核心穩定性 (core stability) 檢測結果沒有顯著相關,FMS檢測結果與運動表現 (藥球投擲、T-run、單腿蹲) 則有低相關。可惜這些研究並未在嚴謹的實驗設計下進行,研究的結果實在是難以說明FMS的檢測效度。

Kiesel, Plisky與Voight (2007) 以最高分21分的FMS檢測方式,分析職業橄欖球運動員 (46名) FMS檢測低於或等於14分 (10名),確實會有在賽季遭受嚴重受傷的現象 (10名中有7名);另外36為FMS檢測高於14分者,則僅6未出現嚴重受傷狀況。Kiesel, Plisky與Butler (2011) 則以62名健康的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為對象,進行7週的季後訓練,發現FMS會在訓練後顯著提升 (下圖)。


職業橄欖球運動員7週季後訓練的FMS各檢測進步情形 (Kiesel, Plisky, & Butler, 2011)

  Frost, Beach, Callaghan與McGill (2011) 則以65名男性為對象,在進行FMS前測後,將受試者分為訓練組 (41名) 與控制組 (24名),經過12週的計畫性運動訓練後,訓練組與控制組的FMS檢測差異並沒有不同。這種透過實驗設計方法進行的FMS實驗結果,發現FMS並不會因為訓練而具備增進效果,代表FMS的檢測效度仍然值得懷疑。

  有關FMS的相關學術研究結果,似乎對於FMS檢測的效度,並沒有一致的研究發現。包括FMS的評分機制是否合理?FMS檢測與運動表現的關連性如何?不同檢測對象 (青少年、男女、老年人、不同運動項目運動選手) 的FMS檢測效益是否有所不同?核心穩定訓練對於FMS的增進效果?似乎仍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等待大家來驗證與確認。



该贴已经同步到 jacky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 收起 理由
admin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6 08: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perfect!图片链接不对,我修改了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1-12-6 00:47
perfect!图片链接不对,我修改了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4-4-25 06:39 , Processed in 0.046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