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全国康复教育学术大会上,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的副院长王慧芳教授在物理因子及支护具临床应用培训班中,作了《支护具临床应用》的主题演讲,讲述了支护具在骨科创伤康复方面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在发达国家,各种类型的支护具已经成为骨科康复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临床的早期、手术以后的早期就开始应用了,而我国虽然已经逐渐在把这项技术作为一个重点来开发,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全民健身、运动医学和骨科创伤,还是康复领域,都非常需要支护具的配合治疗来减轻创伤的症状。尤其是在手术以后,创伤的早期,支护具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手段。
在过去,手骨折了以后,早期一定要固定,否则骨折断端就没法生长,要等到六周以后拆去石膏,才能做一些基础的运动训练,但这时关节容易粘连,造成关节僵直。而支护具的应用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治疗模式,由过去被动的治疗变为主动治疗。在手术的当天或第二天,我们就可以借助支护具来保护创伤的局部,同时使其他正常组织得到运动,并能在康复人员的指导下,控制局部损伤的部位保持不动,但其他部位都是可以主动活动的,这样就能减少创伤后的功能障碍,降低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很多运动员在创伤以后很需要支护具的支持,因为运动员要保持他的运动功能和体能不衰减,他在受伤以后必须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以维持他的体能和竞技能力。所以更需要在他的整个恢复过程中,根据恢复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支护具。
现代运动医学、骨科界、康复界都把手术、康复和支护具,作为三个基本的要素,不仅手术要做好,康复计划要设置好,训练要到位,还要有合适的支护具来搭配,如此才能保证患者在骨创伤全面恢复的阶段里,得到完整的治疗,并保证他手术以后的效果。
今年8月,王教授参加了苏州ISPRM发展中国家峰会,她认为这是一个由中国举办的非常有意义的国际会议,相信未来会前的大力宣传、充分动员和各方支持,能使这个会议成为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