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和老年人中的一种代谢性骨病, 我国50~ 60岁妇女约30%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60岁以上妇女的患病率约为30%~50%,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20%~30%。骨质疏松症因易诱发脆性骨折、致畸、致残,给老年人造成严重痛苦。重视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早在100多年前,病理学家Prommer(1885)就依据骨组织出现许多孔隙(pore 或称多孔porosity)的病理改变,提出了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由于发明了骨密度测量仪,促进了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流行病学和诊断、防治的研究,逐步加深了对骨质疏松症定义的认识。1993年第四届世界骨质疏松大会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定义表述为: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该定义包含了由于骨代谢异常所致的骨量丢失和骨质结构改变,力学性能下降,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等内涵。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症骨组织的主要病理表现为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和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骨质结构紊乱。骨组织结构的这些病理改变不仅使骨量减少,且使骨质量下降,明显影响骨的机械功能,致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可见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依据骨组织结构的病理而概括的,骨量少、骨结构异常是骨代谢疾病在骨组织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异常表现,最终导致抗骨折性能减弱。近年来,骨强度减弱在骨质疏松症定义和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已获得专家们的共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0年发表的有关骨质疏松症的共识文件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说明骨质量在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异常引起的骨病,属代谢性骨病之一。骨代谢异常是由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与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所构成的骨重建机制失去平衡所致,在骨重建过程中骨量过多流失,并损害骨结构。因此,骨质疏松症本质上是一种骨重建异。 2 对于骨质疏松防治主要包括下列11点提示: (1)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2)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3)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 (4)无论男性或女性,吸烟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5)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应当控制在啤酒570ml、白酒60ml、葡萄酒240ml或开胃酒120ml之内。 (6)步行或跑步等能够起到提高骨强度的作用。 (7)平均每天至少20min日照。充足的光照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8)负重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 (9)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10)高危人群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早诊断。 (11)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