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2310|回复: 2

影像训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5 16: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述

  心理訓練之目的,就是學習經常隨心所欲地製造一個完美的內心境界,協助運動員把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Williams 與 Straub,1993);影像訓練(imagery)就是心理訓練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

  根據 Richardson(1967),影像訓練是指在沒有實際肌肉活動的情況下,在腦海中重演一些感受過的動作和形像。Richardson 還舉出了以下的一個例子:「當一個哥爾夫球手,閉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去想像擊球的動作時,就是正在進行影像訓練了」。通過影像訓練,運動員就能夠在記憶中再次經歷一些過往的景物或事件(Child,1986)。由於運動員在進行影像訓練的時候,通常都會想像自己的技術動作在完美無瑕的情況下完成,所以影像訓練還有增強運動員自信的好處(Singer,1986)。除了再次感受過往的經驗外,Vealey 與 Walter(1993)指出還可以利用影像訓練來創造新的體驗。

  影像訓練的歷史背景,可追溯至 1892 年 Jastrow 研究當人進行思想活動時,實際上肌肉的活動情況為何(載於 Ross,1985)。自此以後,有關影像訓練的研究便相繼湧現,而主要的發現就是當人在想像某種動作或行為的時候,雖然並沒有實際的肌肉活動,但仍然會產生與實際活動相同的神經衝動,只不過在程度上是微弱得多罷了(載於 Murphy 與 Jowdy,1992)。

  Orlick 與 Partington(1988)曾以 1984 年加拿大的奧運代表,合計 235 人作為研究對象,調查結果顯示,成績較佳的運動員,就算是平常練習的前一晚、練習當天的早上或前往練習的旅途中,他們都會用上影像訓練來為練習作好準備。他們通過影像訓練來完善技術、更正錯誤、想像自己演出成功和達到所定下的目標。在 Orlick 與 Partington 的研究之中,99% 的運動員聲稱有用上影像訓練,而且平均來說,他們每週會有 4 天,每天至少作一次為時約 12 分鐘的影像訓練,有部分運動員更報稱在奧運會比賽的地點,賽前會進行上 2 至 3 小時的影像訓練。此外,Gould,Tammen,Murphy 與 May(1989)的研究亦發現,80% 美國奧運代表隊的運動心理顧問有採用影像訓練來輔導運動員。

影像訓練的作用

  Richardson(1967)翻查過往 30 年來有關影像訓練的研究,宣稱大部分研究均顯示影像訓練有助於增進運動表現。Martens(1982)亦曾翻閱 1970 至 1982 年間有關影像訓練的研究,並指出影像訓練對籃球的投籃、足球的定點射球、游泳的起跳、擲飛標、落山滑雪、空手道技巧、排球和網球的發球、哥爾夫球運動等,都有增進表現的效能。

  綜合了有關影像訓練的研究和運動員實際使用影像訓練的情況,Martens(1987)總結了影像訓練在運動中的應用包括:

  • 幫助運動員掌握和練習複雜的運動技能,

  • 預演比賽中將會使用的策略和戰術,

  • 獲得並掌握其他的心理技巧,及

  • 復康和傷患的治療等。


影像訓練的透視形式

  根據 Mahoney 與 Avener(1977),進行影像訓練時,按照使用者本身的感覺,可分成內部透視(internal perspective)和外部透視(external perspective)。

  • 內部透視就是使用者以自己為參照點,在腦海中可以清楚地體驗到自身肌肉活動的情況,但卻完全看不到自身動作的外觀變化(第一身)。

  • 外部透視是以環境為參照點,使用者就好像觀看錄影帶一般,在腦海中可以清楚看見自身活動的情況,但卻不易體驗到自身肌肉活動的感受(第三身)。


  研究結果顯示,成績較佳的運動員,普遍都採用內部透視的影像訓練(Mahoney 與 Avener,1977;Barr 與Hall,1992)。Martens(1987)亦指出,內部透視所獲得的體驗較接近實際運動時的情況,所以較適合於進行影像訓練時採用。不過,如果使用者在這方面遇上困難的時候,轉用外部透視卻可能會帶來幫助。

影像訓練的結果

  雖然並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影像訓練有助於增進運動表現,但「負面」的影像訓練就似乎真的會降低運動表現。Woolfolk,Parrish 與 Murphy(1985)就進行過一個頗為有趣的哥爾夫球運動研究,他們把受試者隨機分成三組:「正面」的影像訓練(positive imagery,PI),「負面」的影像訓練(negative imagery,NI)和控制組(control group,CG)。Woolfolk 等指示 PI 組的受試者,在每一次作「一竿入洞」表現前,都要想像球順利地被擊進洞中。反過來說,NI 組的受試者在每一次作「一竿入洞」前,都要想像球在洞側輕輕掠過。至於CG 的受試者,Woolfolk 等只是鼓勵他們在測試時要盡力而為,盡可能把球擊進洞中。結果顯示,PI 組的表現高於其他兩組,而且 NI 組的表現比 CG 組還要差勁。所以,運動員進行影像訓練時,應多「看見」自己勝利,而避免「看見」自己失敗

影像訓練的機制

  直至目前為止,仍未能真正解釋得到影像訓練的機制(Dalloway,1992;Rushall,1991)。不過,在運動心理學的文獻當中,最常被引申以解釋影像訓練的機制之理論包括:(1)心理神經肌肉理論,和(2)符號學習理論。

  • 心理神經肌肉理論(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實際上是建基於 Carpenter在 1894 年提出的意想性運動原理(ideomotor principle)。Carpenter 認為當人在想像某種動作或行為的時候,雖然並沒有實際的肌肉活動,但仍然會產生與實際活動相同的神經衝動,只不過在程度上是微弱得多罷了(載於 Murphy 與 Jowdy,1992)。Jastrow(1892)是最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學者,Jacobson 在 1930 年代初期亦曾作過一連串與此相關的實驗,並於受試者在進行思想活動的時候,量度到“輕微”的肌肉活動(載於 Ross,1985)。隨後的研究員,如 Jowdy 與 Harris(1990)在相類似的實驗當中,亦獲得近似的結果。

  • 符號學習理論最先由 Sackett(1934)提出,Sackett 認為影像訓練幫助使用者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發展了一套以符號為基礎的運動模式。那些顯示影像訓練對需求認知層面較高的活動有較佳效果的研究,亦正好增強了 Sackett 的理論根據。Vealey 與 Walter(1993)也提出了頗為相似的理論,他們認為影像訓練能促使人的思想按照編寫的程序而運作。Montgomery(1990)更把人的思想比作一套功能強大的電腦系統,當人把正確的運動技能編程並輸入到腦袋裡面,到正式比賽的時候,身體就能夠按照預先編寫好的程序自動操作起來了。


進行一節影像訓練課

  開始練習影像訓練時,最好是在一個寧靜和不受騷擾的環境下進行,等到熟習了後,才逐步轉移至日常訓練甚至是比賽地點進行練習。對初學者來說,在心境放鬆的狀態之下進行影像訓練會有較皆的效果。當然運動員本身亦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以發展有關的運動技能或心理技巧。如果運動員對成功是存著期望和肯定,則影像訓練的效果可能會更加明顯。最後,在練習的次數和內容方面,就要做到質與量並重了。

以下就引用 Schmidt(1991,186 頁)的建議,對影像訓練的實施步驟作一總結:

應先轉移至一個安靜和使人放鬆的環境,然後把注意力集中於希望練習的動作或表現之上。進行想像的時候,應盡可能建造一個清晰的影像──無論是顏色、聲音或其他感覺,都要被包括在內。想像中的動作應該在正常的速度下進行,而且所涉及活動的先後次序亦要清楚。最後就是要“看見”自己成功地完成動作達到預期的目標

備註:由於影像訓練的其中一個英文名稱為 visualization,所以很容易給人一個錯覺,以為影像訓練只著重視覺上的體驗。其實,影像訓練還需動用上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所得來的信息(Dalloway,1992;Martens,1987;Vealey 與 Walter,1993;Williams,1989)。正如 Dalloway(1992);Weinberg 與 Gould(1995)指出,只有採用多重通道的影像訓練,才能獲得更清晰、更強烈、更震撼和更真實的體驗。



References

  • Barr, K., & Hall, C. (1992). The use of imagery by row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 243-261.

  • Child, D. (1986). Psychology and the Teacher (4th ed.). London: Cassell.

  • Dalloway, M. (1992). Visualization: The Master Skill in Mental Training. Phoenix, AZ: Optimal Performance Institute.

  • Gould, D., Tammen, V., Murphy, S., & May, J. (1989). An examination of U.S. Olympic sport psychology consultants and the services they provid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3, 300-312.

  • Jowdy, D. P., & Harris, D. V. (1990). Muscular response during mental imagery as a function of motor skill leve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2, 191-201.

  • Mahoney, M. J., & Avener, M. (1977). Psychology of the elite athlete: An exploratory study.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 (2), 135-141.

  • Martens, R. (1982, September). Imagery in Spor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dical and Scientific Aspects of Elitism in Sport Conference, Brisbane, Australia.

  • Martens, R. (1987). Coaches Guide to Sports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Montgomery, K. (1990). Sport Touch: The Athletic Ritual. San Diego, CA: Sports Touch.

  • Murphy, S. M., & Jowdy, D. P. (1992). Imagery and mental practice. In T. S. Horn (Ed.),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pp. 221-250).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Orlick, T., & Partington, J. (1988).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 105-130.

  • Richardson, A. (1967). Mental practice: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Part I). The Research Quarterly, 38(1), 95-107.

  • Ross, S. L. (1985).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practic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trombon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 221-230.

  • Sackett, R. S. (1934). The influences of symbolic rehearsal upon the retention of a maze habit.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 113-128.

  •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Singer, R. N. (1986). Peak Performance…and More. New York: Mouvement.

  • Vealey, R. S., & Walter, S. M. (1993). Imagery training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J. M. Williams (Ed.),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pp. 200-224).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5).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Williams, M. H. (1989). Beyond Training: How Athletes Enhance Performance Legally and Illegally. Champaign, IL: Leisure Press.

  • Williams, J. M., & Straub, W. F. (1993). Sport Psychology: Pass, Present, Future. In J. M. Williams (Ed.),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pp. 1-10).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 Woolfolk, R. L., Parrish, M. W., & Murphy, S. M. (1985).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agery on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9(3), 335-3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4-11-27 08:12 , Processed in 0.0383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