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转胯? 胯部(实际上是骨盆)快速旋转,同“重心转移”一样,都不是可以通过思维操作的运动技术,而是一些外在的现象。更谈不上“用力转胯”。 首先,骨盆转动的角速度,转动幅度(角度),角加速度,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你的骨盆可以小幅转动,但角速度并不一定很慢,两髋的快速异相位移,立即产生骨盆转动角速度。 或者,髂腰肌双侧收缩,只要不限制髋关节,骨盆也是立即转动的。这些人体运动,姑且称为“技术”吧?其实是任何人都会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的。不信,您就走两步试试看骨盆转了没有?僵尸跳除外。 想让骨盆快转,也很容易,走变成跑即可。 还有,你的转动速度可能快,但加速度并不一定很大,而其他人,转动速度看似不快,但某个时间点上,角加速度很大,说明他的肌肉此刻快速收缩了,也可理解为:用力了。但,麻烦的是,这样的用力,恰恰因为经过练习后,拮抗肌学会了立即放松,没有了阻力,收缩越快,你的大脑反而越觉察不到“用力”。 所以,林外先生谈到的“转胯是距离因素吗?”的问句,与胯部快速转动与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议题。快速的骨盆转动,只表明其躯干的角动量比较大,能否表现为距离,则牵涉到更多复杂的因素。当然,的确有非常不一样的运动技术,快速转胯也并不一定就代表了所有人都应学习快速转胯来打球。 关节角: 其实,我们特别注重人体各个关节的开与收。我们发现,大多数人,甚至是许多职业球员都有一个毛病,左肩角在变小,而右肩角却同时在变大。下面这个附图,是一个我们测量的球员的运动学数据:(这个算是不那么坏的。)
这个问题,我国传统武学里很重视,任何桩功,都强调,后背的肌肉要“绷出”,就是肩胛骨要同时向两侧移动,最后,练成后背平滑如弓状。(陈博士也在闲谈中说起:那些高翘臀部,或者“亭亭玉立”的人,基本不会用力用速,上了拳击台,只有挨打的份儿。你可以看看那些拳击者的体态和战斗时的形态。) 而许多高尔夫球员,左侧肩胛外移时,右侧同时退让,右肩胛内移,这有点像是在往左侧“缩脖”,根本无法在整体释放时,制造背部大小肌肉群的有效拉伸。(顺便说,腋下夹毛巾的方式,很容易让两侧的肩胛锁死不动,整个背部肌肉都不参与工作,甚至变成累赘。背个大包袱打球?) 这样,上杆过程中,外观上,似乎并未出现肘部侧提的“鸡翅膀”现象,但右臂的内部各个环节相对角度与鸡翅膀没有区别。而这样的上肢形态,右侧是根本无法快速释放关节角度来加速球杆速度的。在动作结束时,出现右臂右肘抬得很高的“捂鼻子”摸样。 所以,我特别不接受那些商业教练们修改“上杆平面”的做法:你修改的平面来源于让关节处于“凑合”你所认可的所谓平面,其内部结构却一无用途,甚至变成松松垮垮,破坏释放速度、触球稳定性、重复性。要那样的“平面”干啥子? 那些用所谓tigerwoods等人的视频截屏获得的平面,来套你的平面,发现差异后,声称你技术不对头的家伙们,更是可笑荒唐。你先让他们量量,他们自己的各个身体环节之间是否和伍兹先生同等比例再说。 我们通常是让受训建立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来完成整体结构建设,一旦内部连接正确,受训自然会出现“最佳挥杆平面”,如果有这么一个“平面”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