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2976|回复: 0

肌力评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7 1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定步骤

  (1).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固定良好。

  (2). 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配合。

  (4).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干扰作用。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力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予以相应的评定。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方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力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力收缩水平能否与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相等;若不能完成,则采用消除重力影响后(以借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或在滑平板上完成或改用水平方向的运动方式)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若消除重力影响仍不能完成,则通过目测或触诊的方式感受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

  (8).记录评定结果。

3、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的意义  (1)5级或4级 主要采用抗阻力检查方法予以评定,施加的阻力大小可因患者和所评定的肌肉(或肌群)而异。一般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全程施加阻力,以感受肌肉(或肌群)在收缩过程中的力量大小,也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终末端施加阻力(制动试验)。后者可缩短操作时间,且患者DJ较好地维持运动状态,但在施加阻力之前,所评定的肌肉(或肌群)应达到最大收缩且保持一定的时间。阻力的施加点应靠近肌肉附着段的远端部位,施加阻力的方向为所评定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相反方向。评定5级肌力时,若患者病变是单侧的,则必须与对侧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肌力相等[有时需在评定息侧肌肉(或肌群)前先进行健侧肌肉(或肌群)的评定,或与同性别、同年龄段、同体格构成者相比1;且能够完成其所有功能(如原动、协同、拮抗等)。  (2)3级 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运动可作为徒手肌力评定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动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其余级别的肌力则需要评定者更多的主观判断。因此,对所评定的每一个独立运动而言,3级肌力所代表的是一个界限,它表明肌肉(或肌群)可以完成身体某节段在抗重力运动时所需的最小运动量。但应注意,直接肌力测量结果表明3级肌力实质上较低,即3级至5级肌力之间的差距远比3级至1级肌力之间的差距大得多。3级肌力对上肢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对许多担负行走功能的下肢肌群(特别是破外展、膝伸展、足背屈、足跃屈肌群)而言则仍缺乏提供功能需要的作用。  (3)2级 常采用:①使肢体旋转90。,在水平面上运动;②借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③或在光滑平板上运动的方式进行,即去除重力影响下的运动。因此,抗重力运动达部分关节活动范围者依然属于2级。2级肌力评定时,手指和足趾评定(围指端部分的重且已无实际意义)应例外;颈部前屈和后伸等无法处于去除重力位置也应例外。  (4)1级和0级 主要借助对肌腰的目测观察及对肌腹的触诊来判定。当肌腰或肌腹靠近体表时,肌张力的增加或肌纤维纤颤活动可较容易地被观察或触得,而深部肌肉的微小收缩活动则难以用这一方法辨别,除非其上覆盖的浅层肌肉完全没有功能,且所评定的深部肌肉收缩在其串拉线上足以被识别。  (5)“+”、“—”号的应用 在上述基本评定分级的基础上,PJ通过运动幅度的大小和施加阻力的大小进一步细化评定介于上述评定分级之间的肌力情况。在抗阻力检查巾,评定者主要根据施加阻力大小主观判断“+”、“—”号;在重力检查中,评定者主要依据运动幅度来增加评定的客观性。例如:对抗阻力可达5级,但关节活动范围只达70%(﹥50%,﹤70%)则评定为5—级;肌肉不能对抗任何阻力,但能抗重力完成60%关节活动范围的收缩.则评定为3—级。注意,在肌肉运动的终未阶段往往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因此在收缩的初、中范围不能对抗重力或阻力,而在收缩末期具有一定对抗能力者应采用“+”号反映这一情况。 器械检查  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细致的定量评定,须用专门器械作肌力测试。根据肌肉的不同的收缩方式有不同的测试方式,包括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及等速肌力检查。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检查须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好手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应高于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可测得质量力,其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  (4)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采用正确的测试姿位,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可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5-5-9 16:53 , Processed in 0.0327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