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3093|回复: 0

[健身指南] 运动与智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5 16: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 年 4 月 9 日出版的一期 Newsweek,其中有一篇非常「醒目」的文章,標題為〈更強、更快、更醒〉(Stronger, Faster, Smarter),當中提及到多個研究,結果都支持運動對智力的發展有好處,甚致能夠避免或延遲一些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發生,又或者最少能夠降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伊利諾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 Charles Hillman 教授發現,在其研究的 259 名一年級及三年級學生(3rd & 5th graders)當中,身體活動能力(坐地體前伸、跑步、限時掌上壓及仰臥起坐)越高,他們的數學及閱讀能力也越好。

  其實,香港大學在前幾年也曾發表過兩份研究報告,同樣也是指出了「勤有功,運動有益」及「運動學業相輔相承」的結果。最近幾年,本地很多中、小學,都紛紛促銷自己的學校是學業與體藝並重。其實,這種辦學理念一點也沒有新意,而且根本就應該是所有學校辦學的方針,只是過往很多學校都只側重於學業一方面罷了。無他,很多學校的「領導人」,在求學時期都只是藏身於他們的「黃金屋」之中,日夜渴慕著他們的「顏如玉」,絕少會去享受做運動的樂趣,所以在他們的領導底下,又豈會重視學生在體育和藝術上的發展呢?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希臘人,已經懂得學業要與體、藝並重。當時,“體育”對每一個古希臘男孩來說尤為重要。當時,“體操”和音樂是兩個最重要的科目。古希臘人傳揚:“身體靠體操鍛煉,靈魂藉音樂洗煉。”他們相信“體操”對勇氣、紀律和身體的安康狀態均有貢獻。此外,當時的“體操”亦強調公平競爭和發展個人審美的價值觀。

  斯巴達(Sparta)是古希臘南部的一個城邦,人口約有一萬,卻管轄著 25 萬左右的農奴。“體育”在這裡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一支首屈一指的軍隊,每一個斯巴達人都是為城邦而生。當時,就算是女性也要有強健的體魄,因為斯巴達人相信,只有強健的母親才可以誕下健壯的嬰兒;所以斯巴達的女孩 7 歲便要開始接受身體鍛煉,直至結婚之後為止。新生的嬰兒若有任何的不健全或虛弱的徵狀,都會被丟棄。男孩 6 歲前由母親扶養,7至 17 歲期間須接受城邦一級比一級嚴峻的訓練,18 歲開始正式進入軍營生活,20 歲獲得公民資格後,仍要繼續接受軍事訓練,直至衰老為止。

  古希臘另一個著名的城邦就是雅典(Athens),她坐落於希臘的東部,人口也是奴隸多於公民。雖然雅典並不如斯巴達般尚武,但“體育”在這裡的地位比起在斯巴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雅典人參與“體育”活動,主要是為了使身型健美,並且過更充實和精力充沛的生活。雅典人的教育理想就是在道德、精神、身體、和美學上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他們從小接受的,便是文武合一的教育。7 歲時開始學習讀書、寫字、演奏豎琴、吟詩歌唱、行為規範、體操和遊戲。12 歲後正式接受跑、跳、擲標槍、鐵餅和角力之五項運動訓練。18 歲時正式成為公民,並進入軍隊進行兩年軍事訓練,內容除了武裝戰鬥和射箭外,還要修習文學、哲學及禮儀等課程。古希臘的教育理念,亦成為了現代西方「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礎。

  雖然“體育”曾於歐洲的“黑暗時代”[1] 受到禁慾主義 (asceticism)[2] 和經院哲學主義 (scholasticism)[3]的負面影響,但到達文藝復興時期[4] ,禁慾主義便開始站不住腳,更多人開始放棄「輕肉體、重永生」的思想。「身體與靈魂是不可分割,彼此是相輔相承」的理論也變得非常流行。人不但相信健康的身體可促進學習,而且學習和工作之餘,亦需要有適當的休息和娛樂;身體也需要鍛煉才能夠維持健康,並且為戰爭作好準備。這個時期的領袖和學者,如維托利奧(Vittorino da Feltra)[5]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6] 、康米紐斯(I. A. Comenius) [7] 、洛克 (John Locke)[8] 和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9] 等,亦多認同“體育”是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體育”除了可以增強體質外,還可以促進健康和學習,並為戰爭作好準備。


[1] 公元 476 年左右,羅馬人最終被身強力壯的日爾曼人(Teutonic)所敗,西方亦開始進入歐洲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時代”(The Dark Ages)。在這段日爾曼人入侵歐洲的日子,文獻及各種學問都陷於歷史性的低潮,這也是“黑暗時代”名稱的由來。

[2] 所謂禁慾主義,就是鼓勵基督徒要重視來生,將精神完全投入修行的生活,不要在意俗世的身軀和享樂。崇尚禁慾主義的人認為:「屬凱撒的當歸凱撒,屬神的當歸給神。」他們認為靈魂的滿足勝過身體的滿足,人生應為來世作好準備。身體是屬於邪惡的,應當受盡折磨,一切增強身體的活動都只是愚蠢的行為。他們並宣揚靈魂和身體是不同且分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關。由於基督教的傳播,很多地方都建立起修道院,後期的學校亦每多附屬於這些修道院。可是,早期的基督教並不容許"體育"被列入課程之內,就算是中世紀時期的大學,也是反對"體育"。

[3] 經院哲學主義的擁護者認為“論據”才是教育的最重要元素,人的成就只取決於心智的能力,他們亦不認同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種主義普遍盛行於中世紀時期的學者與大學當中。

[4] 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與近代的起始階段之間的一段過渡期(即 14 至 16 世紀),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也是人類的大躍進時期。

[5] 維托利奧(1378-1446),意大利教育家,最先把身體訓練如舞蹈、騎馬、劍擊、游泳、摔跤、賽跑、跳躍、射箭、打擸和垂釣等加入學校課程的先驅之一。他強調體育可操練身體、為戰爭作好準備、作為休息和娛樂,及有助學童學科上的學習。

[6] 馬丁路德(1438-1546),基督教改革領袖,不認同以禁慾主義作為被拯救的手段。認為體育不但有助取替賭博、喝酒等行為,還可以改善身體健康。

[7] 康米紐斯(1592-1670),捷克境內的波希米亞教育改革家,有“學校教育之父”之稱,亦被體育界尊稱為“學校體操之父”。其著作《大教學法》(Didactica Magna)) 主張應分年級教學、教材應有深淺之分、學生要因材施教。在學校除了上課學習外,應該安排充分的休息時間、運動時間,包括遊戲和身體活動等。

[8] 洛克(1632-1704),英國思想家,主張一切的知識都來自經驗。在其《體育漫話》一書提出“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並強調體育優於德、智二育。洛克的經驗論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有極奇重大的影響。

[9] 盧梭(1712-1778),在其著作《愛爾兒》(Emile) 一書指出兒童在 5 至 12 歲期間,應重視體育、經驗和感官的教育。他認為體育是出於自然的,且與智育、德育相關連。他曾說:“若養成兒童的智力,必先養成支配智力的體力,若欲養成兒童的聰明和正直,必欲常常使他運動,鍛煉身體,而使他碩健強壯,任他做事、運動、跑步、叫喊,不可使他有暫息的時候,使他成為一個有體力的人,他不久就要變為一個有理性的人。”


  正如 Hillman 教授指出,運動不但會影響到肌肉,而且也能夠影響到智力方面。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能幫助心臟把更多血液輸送至腦部及身體其他部位,使到腦細胞得到更好的滋養。除著近代醫學科技及生物化學的進步,研究人員發現當肌肉收縮及放鬆的時候,都會把化學物質沿血流傳送至腦部,並下令製造出幾種化學物質,包括一種名為 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物質,當 BNDF 的水平隨著經常運動而有所提高時,腦部的神經元(神經細胞)就開始向外擴展,並藉著新的連結進行訊息交換;這也就是學習的基本程序。腦內的 BDNF 越豐富,學習能力越強;反過來說,BDNF 水平低的腦子便難以接納新的信息。

  大部分人在成年階段都會維持著一定水平的 BDNF,但上年紀後,個別的神經元便會開始死亡。在過往的日子,專家們都相信腦部不能製造新的神經細胞,去取代死去的細胞;直至 1990 年代中期,從動物(老鼠)實驗中發現,運動能使腦內某些部位的神經細胞重新生長。在人類的研究方面,分別屬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及索爾克學院(Salk Institute)的神經學家 Scott Small 及 Fred Gage 發現,這種因運動而產生的神經細胞主要出現在海馬(hippocampus)內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踞齒狀結構之中,而且運動似乎可以令這個部位得以重拾青春。伊利諾斯州大學的心理學家 Arthur Kramer 透過掃描的技術,也發現運動能使額葉(專責抉擇、多工作業及策劃等工作)增大。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神經學家 Kristine Yaffe 還指出,活躍的人士也較少出現腦部的功能障礙(如炎症及中風)。

  研究發現,每週至少進行幾次運動鍛煉的人,較少及較遲出現老年痴呆的情況。可惜,很多人都沒有重視運動對智力帶來的好處。雖然目前專家們仍未清楚要做多少運動才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但運動會為智力帶來好處卻是事實。



References

  • Bucher, C. A. & Wuest, D. A. (1987).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10th ed.).St. Louis, Missouri: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 Carmichael, M. (2007). Health for life: stronger, faster, smarter. Newsweek (April 9, 2007), 28-33.

  • 周西寬(2004)。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體育基本理論教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 徐元民(2005)。體育史。台北:品度圖書。

  • 康體發展局體育研究部(1998,7月)。研究摘要:勤有功,運動有益。香港:香港康體發展局。

  • 康體發展局體育研究部(2001,5月)。研究摘要:運動學業,相輔相承。香港:香港康體發展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4-11-27 05:26 , Processed in 0.0402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