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2567|回复: 4

力量训练集合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0 18: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力量训练集合篇
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它维持着人体的基础生活能力。丧失肌肉活动力量的人,生活将无法自理。当人体从事体育运动时,则需要特殊的肌肉力量能力,这些特殊的肌肉能力是通过运动训练获得的。它是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力量素质呢?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是指物体的重量、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以及空气或水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包括肌肉的粘滞力、关节的加固力及各肌肉间的对抗力等。外部阻力往往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人体在克服这些阻力中提高、发展自身的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意义如下:
  一、力量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而带动了被动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进行体育活动了。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
  一个人想要跑得快就需要具有较好的腿部后蹬力;想要跳得高、跳得远就要有较好的弹跳力;要想投(掷、推)得远就需要发展上肢爆发力;攀爬和提、拉重物等也离不开上肢、腰腹部及腿部力量,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
  二、力量素质影响并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
  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而肌肉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力量素质决定速度素质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增长,柔韧素质的发挥和灵敏素质的表现。
  首先,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因为肌肉的快速收缩是以其力量为前提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如果没有两条强有力的腿,那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我国百米曾跑过10秒2的优秀运动员余维立,深蹲达到180公斤。
  其次,力量素质也有助于耐力素质的增长。从生活常识中可以得知,一个强有力的人总比体弱者能持续活动更长的时间。
  此外,力量、速度的提高会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
  三、力量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增长,直接反映了运动技术掌握的快慢及运动成绩提高的程度。例如体操运动员要是没有足够的上肢和肩臂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就无法完成十字支撑、慢起手倒立等用力动作。球类运动中的各种急停、闪躲、变向、空中的高难动作等也都是以一定的肌肉力量为基础的。力量和爆发力是田径运动技术之外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除长距离跑的主要因素是耐力之外,其他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成绩都与力量素质的发挥紧密相关,尤其在投掷项目中更是如此。
  四、力量素质是衡量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各运动项目选择人材的重要依据
  力量素质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往往作为判断运动训练水平、评定参加何等级比赛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判断某些专项运动潜力的一种手续,也是一些体能性运动项目选材的依据。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虽然要借助外力的作用,但是在其动作的所有阶段,都要求运动员按照动作技术的要求,协调地运用自身的力量完成动作。
  因此,对力量素质的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速度力量,往往作为选拔运动员苗子的重要指标。在篮球比赛中,突然起动、快速冲跑、连续跳跃、传球、投篮、抢篮板球以及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都要求运动员具有爆发性的快速力量。由于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为此我国各级篮球队,都将"仰卧起坐"、"原地纵跳摸高"、"助跑摸高"、"负重半蹲"等动作作为衡量一名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坏和评价运动训练水平的指标。
发展力量素质的注意事项
力量素质发展水平是影响身体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为达到优化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
  在发展力量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 、背、臀等部位在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展那些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动作是很复杂的,需要身体各部位许多大小不同的肌群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所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力量素质也不意味着面面俱到,平均发展,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针对项目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
  每次练习时,应使肌肉先充分伸展拉长,然后再收缩,动作的幅度要大。因为肌纤维被拉长后可以增大收缩的力量,同时又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力量练习以后,肌肉常会充血,胀得很硬,这时应作一些与力量练习动作相反的拉长动作,或者做一些按摩、抖动,肌肉充分放松。这样既可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恢复,又可防止关节柔韧性因力量训练而下降,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据肌电研究证明,肌肉越是工作到接近疲劳时其放电量越大。这说明此时肌肉受到了较深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促使机体发生良好的生理、生化反应,有助于超量恢复而使力量得到增长。所以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越是最困难的最后一、二次动作,越地要坚持完成。
  三、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
  肌肉活动总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练习时要全神贯注,练习哪里就想到哪里,使意念活动与练习动作紧密配合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进行大负荷练习时不能说说笑笑,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受伤。因为笑的时候肌肉最容易放松,而力量练习的负荷又大,不当心就易造成损伤。此外,为了平安练习,达到期望的效果,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尤其在举或肩负极限重量时,更应该注意加强相互保护。
  四、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
  不同的专项动作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结构,要求参加工作的肌肉群力量也不同。如跑要求竭尽全力连续快速蹬地向前推进的力量;投掷要求竭尽全力使运动器械获得最大加速度的爆发力量;体操项目既有慢起用力动作,又有爆发力的推手、踏跳,还有回环力、翻转力等动作。因此,力量训练时首先要根据专项技术的动作结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以发展有关的肌肉群力量,其次要通过肌电研究了解主要肌群用力特点、工作方式、用力方向、关节角度等,来确定力量训练的方法。只有紧密结合专项特点来安排力量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一个力量练习动作,都有各自的技术规格要求,练习者只有按照技术规格要求去操作,才能够真正发展肌肉群的力量。否则,技术动作变了样,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就有所改变,就势必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例如,臂弯举的正确动作是身体直立,两臂贴于体侧,只依靠肘关节的充分屈伸来完成,保证屈肘肌群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很多练习者做弯举时,为了贪图省力举得重,往往依靠身体的前后摆动来帮助完成动作。这样表面看起来似乎举得还重一些,但实际上发展肱二头肌的效果反而要差一些,因为身体摆动时腰背肌肉、臀部和大腿后面的伸髋肌群也参与了工作。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技术动作,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比如做深蹲练习,正确的动作要求挺胸直腰,腰背肌收紧以固定脊柱,主要依靠膝关节的屈伸,同时也伴随着髋关节的一定屈伸来完成动作。即使站不起来,腰背肌也要一直保持收紧,等待同伴的保护帮助。这样既安全可靠,又能保证伸膝肌群力量得到很好发展。可是很多练习者往往总是弓腰练习深蹲,尤其是当站不起来时,腰弓得更加厉害,这样就比较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五、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由于憋气有利于固定胸廓,提高腰背肌紧张程度,因此可提高练习时的力量,所以极限用力往往要在憋气的情况下进行。有的学者进行背力测定研究发现,如一人憋气时背力最大为133公斤;在呼气时为129公斤;而在吸气时力量最小,为127公斤。虽然憋气可提高练习时的力量,但用力憋气会引起胸廓内压力的提高,使动脉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脑贫血,甚至会产生休克。
  为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力量练习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当最大用力的时间很短,但有条件不憋气时就不要憋气。尤其在重复做用力不是很大的练习时,应尽量不憋气;
  第二,为避免用憋气来完成练习,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所给予的极限和次极限用力的练习不要太多,并让其学会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呼吸;
  第三,在完成力量练习前不应做最深的吸气,因为力量练习时间短暂,吸的气并不会立即在练习中产生作用,相反,深度吸气增加了胸廓内的压力,此时如再憋气就可能产生不良变化;
  第四,用狭窄的声带进行呼气,几乎也可达到与憋气类似同样大的力量指标。因此,做最大用力时可采用慢呼气来协助最大用力练习的完成。
  六、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
  大负荷是指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训练总量,一般要用某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或接近最大负荷来进行训练。因为采用大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增加。为了达到大负荷,训练时无疑要保持较大的强度,或者要保持较大的数量(次数和组数)。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当力量增长后,原来的负荷(主要指重量)就逐渐地变为小负荷了,因此为了继续保持大负荷,就必须循序渐进递增负荷。比如训练开始时,某人用20公斤做臂弯举,反复举8次出现疲劳,而他能用20公斤连续举起12次时,这时就可以增加负荷至又能举起8次的重量,从而使其上升一个新的负荷。这样,就可使有关的肌肉群始终在大负荷状态下工作。进行负重练习是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优秀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建立在"超负荷训练"的基础上。所谓"超负荷训练"就是指要求肌肉完成超出平时的负荷。"超负荷训练"通常会引起肌肉成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超负荷训练"会导致超量恢复的产生。在超量恢复的整个过程中,肌肉的成份会重新组合,肌蛋白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肌肉更加粗壮有力。应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超负荷训练"以引起超量恢复,达到迅速发展力量素质之目的。
  七、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素质训练应全年系统安排,不能无故中断。科学研究表明,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通过训练获得的力量,停止训练后虽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力量会保持很久,甚至会永远保持下来。然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不宜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下的练习不是发展力量,而是发展耐力。
  力量素质练习应因人、因项、因不同训练周期和训练任务而异,负荷的安排应是周期性、波浪式的变化。力量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训练课的主要任务,训练课处于的阶段和周期,各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及训练特点,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能力及训练水平等等。其中训练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证明,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每周3次课要比1~2次课或5次课的效果更好。而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讲,训练课的次数则可安排得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刚参加训练的人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相比恢复过程不同,适应性变化也不相同。根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每周进行1~2次力量训练,可保持已获得的力量;每周进行4~6次力量训练,力量可获得显著增长。
  由于大肌肉群的工作能力恢复相对较慢,通常在比赛前7~10天,训练中不宜安排用极限负荷进行较大部位肌肉群的练习。
  在每个小周期中,尽量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在一堂课中,可先安排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练习,最后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课中应使各肌肉群,交替"进行工作"。例如训练课开始时,先进行下肢肌肉群的综合练习,之后躯干肌肉群,然后进行上肢和肩带肌肉群的练习。在一堂课上安排发展某些肌肉群练习时,应先促进大量的肌肉群投入工作,然后才可以起动部分或局部肌肉群投入工作。
  八、要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时,应偏重于摆动的动力性练习,尤其要注意动作的振幅。这样做可使练习者获得用力感和速度感,增强技术动力力量,培养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关节的灵活性。为了增大动作的振幅,要注意结合肌肉的放松和伸展练习,以使肌肉保持弹性和柔韧性。
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
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完成的动作不同,所以表现出的力量也不同。球类运动员要有改变方向、急停急起、滞空及控制身体随意运动的力;跑的运动员要有快速向前推进力;跳跃运动员要有踏跳的腾空力;投掷运动员要有器械出手时的全身爆发力;摔跤、柔道运动员要有僵持力,能借力发力;游泳运动员要有手的快速划水和腿脚的快速打水、蹬水力;棋类运动员要有静坐力、脑的反应力;武术运动员要有快慢、动静结合的控制力;体操运动员要有翻转力、回环力、慢起用力等。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以及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力量素质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将力量划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力量的表现,又可以分类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根据和专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按体育运动不同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从力量的训练特征来划分。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一、最大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亦是指参与工作的肌
群或一块肌肉在克服最大内外阻力时,所能动员出的全部肌纤维中最多数量的肌纤维发挥的最大能力。
  (二)特点
  最大力量是个变量。它取决肌肉收缩的内协调能力,骨杠杆的机械效率和关节角度的变化。
  通过合理训练,一方面使参与工作的那些肌纤维内部结构、机能发生变化,一方面又可动员较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从而使最大力量有所增长。但最大力量的增长,根据每个人训练水平的高低、训练方法是否合理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最大力量由于遗传、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因素具有很大个体差异,同一个人由于各部分肌肉功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力量也不同。
  最大力量的表现一般是指在各种姿势时,如站立、坐、卧、仰、蹲等身体姿势时,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所克服的最大阻力,以重量来衡量,可用测力计、杠铃、拉力器等来测定。
最大力量是其他力量的基础。
  二、相对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表现出最大力量值的能力。它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二)特点
  衡量一个人相对力量通常采用力量体重指数,即每公斤体重的力量来表示。 (指数)
  如果一个人的最大力量不变或变化较小,但体重增加,则相对力量就会减少;反之相对力量增加,而体重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力量也随之而增大。
  相对力量对于竞技体操、举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均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举重比赛110公斤以上级别除外)实质上就是比运动员的相对力量。为此对有重量级别要求和内在关系的运动项目,在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在提高最大力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控制体重。
  三、速度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力。也可指运动员在特定的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
  (二)特点
  速度力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增长速度力量时,既有速度要求,又有最大力量的要求,需要由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相结合完全。例如,跳高运动员和跳远运动起跳时的踏跳动作。
  各运动项目对速度力量的要求不同,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
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最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制动力是指以较高的加速度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能力。
  四、力量耐力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力量耐力是指人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也就是无论运动员在静力或动力性工作中,能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用力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能力。
  (二)特点
  力量耐力好坏取决于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延续性,以及肌肉供能过程顺畅性。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中力量耐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又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重复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和快速力量耐力(重复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两种,如田径、球类、游泳、体操等项目所需要的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则主要表现在射击、射箭、速度滑冰、摔跤和支撑性运动项目中。
力量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名教练员或运动员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之,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力量素质练习的基本手段
  虽然各种不同力量素质均有其各自的练习手段,但力量素质训练也有一些共同的练习形式,现归纳如下:
  (一)负重抗阻力练习
  这种练习可作用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肌肉群。这种练习主要依靠负荷重量和练习的重复次数刺激机体发展力量素质。负重抗阻力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负荷的重量及练习的重复次数可随时调整,它是身体素质练习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二)对抗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双方力量相当,依靠对方不同肌肉群的互相对抗,以短暂的静力性等长收缩来发展力量素质。如双人顶、双人推、拉等。对抗性练习几乎不需要任何器械及设备,也容易引起练习者的兴趣。
  (三)克服弹性物体阻力的练习
  这是依靠弹性物体变形而产生阻力发展力量素质,如使用弹簧拉力器、拉橡皮带等。
  (四)利用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如在沙地、深雪地、草地、水中的跑、跳等。做这种练习要求轻快用力,所用的力量往往在动作结束时较大。
  (五)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由人体四肢的远端支撑完成的练习,迫使机体的局部部位来承受体重,促使该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发展。例如引体向上、倒立推进、纵跳等。
  (六)利用特制的力量练习器的练习
  这种特制的练习器,可以使练习者的身体处在各种不同的姿势(坐、卧、站)进行练习。它不但能直接发展所需要的肌肉群力量,还可减轻心理负担,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另外,还有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的练习器。
  二、力量素质练习的基本方法与特征
  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们创造了多种多样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或是作用于整个肌肉系统或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肌肉群,这些具体的练习形式是形成现代力量训练方法的基础。按动力学特征分类,力量素质练习的方法分为动力性力量练习法、静力性练习法及电刺激练习法等。动力性力量练习法是指人体采用相对运动的动作形式进行力量素质的练习,主要由克制收缩形式(速度性克制收缩,力量性克制收缩和等动练习),退让收缩形式的速度性退让收缩,力量性退让收缩练习;超等长收缩形式的速度性超等长收缩,力量性超等长收缩练习等等方法所组成。静力性力量练习法是指人体采用相对静止的动作形式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主要是指等长收缩练习。电刺激法是利用电刺激仪产生的脉冲电流,代替由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使肌肉收缩,达到提高肌肉力量之目的。此外还有将动力性力量的不同形式和静力性力量练习的形式进行不同组合,形成新的发展不同力量素质的组合练习法。
  (一)动力性的克制收缩练习方法的特征
  动力性克制性收缩练习是指肌肉从拉长的状态中缩短以克服阻力而完成动作。肌肉在收缩时起止点相互接近,所以动力性克制收缩练习又可看作是肌肉的向心性工作。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动作速度快、功率大。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速度和力量耐力。
  (二)动力性退让收缩练习方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使肌肉产生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生理学研究证明,肌肉不仅在收缩时能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同时在外力拉长肌肉做功时,肌肉也能把外能转为化学能储存。因此,肌肉的退让性工作除了即时效应外(例如制动)还能产生积蓄效应(把非代谢能量转变为肌肉的化学能和弹性势能),然后再以机械能的形式瞬间释放。退让性收缩练习对神经肌肉系统产生超量负荷,可使肌肉力量,特别是最大力量得到明显增长。
  (三)等动练习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指借助于专门的等动训练器在动力状态下,人体肌肉的抗阻力程度始终恒定,且动作速度均匀的练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人体接受外部负荷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强度,在人体动作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并使关节各个角度的肌肉用力表现出最大用力或恒定用力。国外研究认为:快速等长练习能使各种运动速度的力量都得到增加,慢速等练习所增加的快速力量耐力大于慢速等动练习所增加的慢速力量耐力。
  (四)超等长收缩力量练习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利用肌肉的弹性、收缩性及牵张反射性来提高力量素质。即肌肉先被迫迅速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瞬间转为向心心缩的练习。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神经肌肉的牵张反射性,引起神经系统反射性产生更强烈的兴奋冲动,从而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收缩,以产生更大的肌肉收缩力,以达到提高力量的目的。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各种快速跳跃练习。
  2、不同高度和形式的跳深练习。
  3、利用专门训练器械进行的超等长练习。
  (五)静力性练习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指人体采用相对静止的动作,利用肌肉长度不变,主要改主变张力的变化特点来发展力量素质。它的最大特点是物理上表现的功为零,但生物体却依然存在做功的功能。能更有效地提高肌肉的张力与神经细胞的机能水平。
  (六)组合练习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将动力性的克制性练习、退让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等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有效地提高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从生理和生物力学角度看,各种肌肉收缩方式混合练习,增加了机体对刺激的适应难度。提高刺激的作用,能收到更快提高力量的效果。
  (七)电刺激练习法的特征
  该方法是现代新的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法。其最大优点是:训练部分准确,可根据训练目的,随意选择和确定练习部位;强化专项肌群和薄弱肌群,肌肉收缩的强度和时间可以人为地控制;可最大限度地动员运动单位参与收缩,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肌肉力量;可加大训练量,缓解大运动量与疲劳恢复的矛盾,可保证受伤期工作肌群的正常训练。与想象训练相结合,作为比赛期和比赛前的力量强化手段和兴奋刺激手段。
电刺激法增长力量迅速,但用电刺激获得的力量,一旦停止练习,消退也快。
  三、最大力量的训练
  最大力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肌肉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内协调能力发展与改善。后者对相对力量的提高尤其重要。是田径径赛、跳跃和球类运动员提高力量的主要途径。
  下面几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发展人体最大力量。
  (一)静力性练习
  静力性练习一般多采用较大负荷量,以递增重量的方法进行练习。所负的重量越大,由肌肉的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也就越强,从而引起大脑皮质指挥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产生强烈兴奋,若经常接受这种刺激,就提高了兴奋强度,并吸引更多的肌肉纤维参与工作,进而提高了肌肉的最大力量。
  总负荷是影响最大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总负荷的因素有负荷重量、练习重复组数、每组持续时间及各组间的间歇时间等。提高最大力量多采用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进行练习,组数可控制在4组,每组持续在12秒以上,每组间歇3分钟。若采用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90%进行练习,组数可控制在4~6组,每组持续时间8~10秒,每组间歇3分钟。若采用本人负荷量90%以上进行练习,组数不超过4组,每组持续时间3~6秒,每组间歇应增至4分钟。
  近几十年来,静力性练习不仅作为发展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而且作为创伤后进行积极恢复正常功能的手段在体育界广泛应用静力性练习的特点是工作时处于无氧条件下,能量储备迅速消耗,从而迅速出现疲劳。因此,过多的使用静力性练习法,会影响肌肉群的协调性。使用静力性练习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克服某些肌肉在力量发展中的不足,使之迅速地、优质地提高收缩力量。
  (二)持续不断地重复用力的方法(重复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负荷量的大小应随肌肉力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运动员能重复更多次数时,便表明力量有了提高,即应增加负荷的重量。重复用力的方法适用于训练的各个时期和阶段。其作用在于加强新陈代谢,活跃营养过程,并有助于改进协调性,加强支撑运动器官能力,并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
  重复用力训练采用的负荷强度一般是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5~90%,组数可进行6~8组,每组重复次数3~6次,每组间歇时间控制在3分钟。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巴女排采用此法做架上半蹲练习,接着做立定跳远练习,该队主力队员半蹲负重量高达300多公斤。
  前苏联优秀运动员,多次世界纪录创造者阿列克谢耶夫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训练,虽然平时很少举最大重量,但只要完成有效组数的必要重复次数,就保证了在比赛中成功地举起最大重量。
  (三)最大限制的、短促用力的方法(强度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用极大或接近最大和最大的负荷练习,训练时逐渐达到用力极限,以后继续用  对体力来说是最强的、中上强度的负荷量,直到对这种刺激产生劣性的反应为止。
  短促极限用力的练习方法,保证了神经系统和肌肉作用力的高度集中,使肌肉最大力量得到明显提高。对于需要最大力量的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周期性地举最大的和接近最大的重量能有效地发展其专项工作能力。
  短促极限用力训练采用负荷强度为本为负荷量的85~100%,练习组数6~10组,每组练习次数1~3次,每组间歇时间控制在3分钟。
  我国大多数举重运动员都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运动员实践证明,只要强度在90%以上,就能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不但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
  著名的美国铅球运动员伍兹,将铅球投出2220米,周力量训练如下:
  周一、四进行卧推5组,每组3~5次;弯举5组,每组8~12次。
  周二、五进行深蹲4组,每组3~5次;高翻4组,每组3~5次;负重仰卧转体3组,每组8~12次。
  周三、六休息。
  周日测验:卧推218公斤,每组1次;弯举82公斤,5组,每组8~12;深蹲289公斤,每组1~2次;高翻169公斤,每组1~2次;负重仰卧转体16公斤,3组,每组8~12次。
  (四)极限强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为保加利亚功勋教练员伊万·阿巴杰耶夫所创造。他认为人体有巨大的潜力和对外界环境很强的适应能力,开始时对新的刺激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适应。这时如不进行新的刺激、新的适应,机能就得不到新的发展,训练水平不可能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对旧的刺激适应后,必须给予新的刺激,再求得新的适应。保加利亚人称这种方法为"阶梯式"的训练方法。以抓举训练为例,暂定第一阶段抓举训练强度为100公斤,经过若干天的训练,运动员适应这个重量并且成功地举起100公斤两次,就可以增加新的重量,从1025公斤至105公斤,开始第二阶梯的适应性训练。这样不断地增加重量,进行新的适应,使训练水平一级一级地提高。
  极限强度练习方法的显著特点,非常突出强度,几乎每周、每天、每项都要求达到、接近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组数越多越好,组与组之间的间歇以练习者恢复为准,整个训练全年都是这样安排的,不作大的调整和变动。
  从一个阶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每一阶梯训练时间为2周),增加重量时要适当,不能猛增,要掌握好尺度,考虑到运动员的适应能力、体质、技术等因素,通过试验,摸索每个运动员增加的份量和适应期的长短。
  如果在一个新的阶梯上,运动员不能承受新的负荷,则应回到原来的阶梯上训练2~3天再作增加。极限强度力量的训练方法的负荷特征如下:采用本人最大负荷的90%,进行3组,每组做3次,每组间歇3分钟。适应后,增至本人最大负荷的95%,进行2组,每组做3次,每组间歇3分钟,适应后,增至本人最大负荷的975%,进行2组,每组做2次,间歇3分钟。适应后,再增至本人最负荷的100%,进行2组,每组做1次,每组间歇3分钟。每组数可控制在1~2组,每组做1次,组间间歇3分钟。
  这种方法为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广泛采用,我国也多次派人学习。目前,保加利亚艺术体操、田径、摔跤等项目纷纷采用这种方法训练,并取得成功。
  (五)极端用力的方法
  这种练习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一定的负荷量进行练习,次数重复至极限数量,直到完全不能做为止。即至参加训练的肌肉群再也不能进行收缩。其生理机制是,肌肉越来越疲劳,需要从大脑皮层中发出补充的神经冲动新的运动单位。这样就把每块肌肉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去激发新的肌肉群(即兴奋过程的扩散)。
  极端用力练习方法发展力量素质的负荷特征是一般多采用50~75%的负荷强度,进行3~5组,每组10~12次,每组间歇时间为3~5分钟。它对某些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起着最为深刻和全面的结构性的影响,而对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加重要。对发展力量和耐力产生良好的作用,并且是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六)电刺激法
  这种方法于60年代发明。是利用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从而提高肌肉活性。其生理机制是由大脑发出的中枢神经冲动被一种能使肌肉收缩的电刺激所取代。电刺激的优点是,
  一是能使肌肉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二是引起肌肉紧张所维持的时间要比普通方法长、反复次数多,极限力量降低减慢。由于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使运动员在已疲劳后仍可继续对肌肉进行电刺激训练,达到真正大运动量训练;
  三是比一般力量训练方法消耗能量少;
  四是对肌肉训练的针对性强。其缺点是可能对人体协调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假使训练量控制不当,会使肌肉负担过重。该方法分直接刺激法和间接刺激法两种。直接刺激法是把两个电极固定在肌肉末端,促使肌肉直接受电刺激,频率为250赫兹时肌肉收缩最为理想。间接刺激法是把不同的电极放置在有关运动神经部位,使肌肉间接受刺激收缩,频率为1000赫兹时肌肉收缩最为理想。频率持续时间为10秒,每块肌肉的各个刺激周期的间隔时间为50秒。一次训练的刺激周期为10个。鲍尔霍夫斯基于1981年对训练有素的举重运动员进行的研究表明运用电刺激法训练10天能使股四头肌力量由308公斤提高到375公斤,增长率高达2175%,力量增加238%。肱三头肌经过7~10次电刺激后,围度增加15 7%,力量增加238%。同时,采用其他方法发展肱三头肌,围度增加51%,而力量只增加87%。每次的观察研究表明,在严密控制刺激量与密度情况下,可将电刺激练习方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时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设计适当的电刺激方法。还可有选择地针对一些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受伤运动员可用电刺激训练保持其肌肉机能。
   四、速度力量的训练
  由于速度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一般都用提高肌肉用力的能力及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其中,发展运动员肌肉用力的能力是发展速度力量的基础,而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是发展快速力量的决定"力量"。体育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在快速节奏下或爆发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各种情况下的起动速度、投掷中的鞭打速度、体操的团身、转体速度等都要肌肉的用力能力和肌肉的收缩速度。表现在体育运动中为起动力量、爆发力、反应力等。
  (一)发展起动力的方法
  在最短时间内(通常不到150毫秒)最快地发挥下肢力量,称为起动力。运动实践证明:最大力量水平是起动力的基本因素。许多力量型运动员,如投掷、举重运动员,尽管其体重大大超过了100公斤,也很少从事过专门的短跑训练,但他们的起动速度都非常出色。
  发展起动力的负荷特征是采用30~50%的负荷强度,进行3~6组,每组5~10次,每组间歇1分钟至3分钟。
  发展起动力的练习方法多种多样:
  1、利用地形地物做各种短跑练习,如沙地跑、上下坡跑、跑阶梯等。
  2、利用器械、仪器做各种跑的练习,如穿加重背心的起跑加速、加速跑突然改变方向跑、计时短跑、系铅腰带的加速跑、负轻杠铃短跑等。
  3、利用同伴的各种助力做加速跑、牵引跑、各种准备姿势的听信号起动跑等。
另外,发展弹跳反应力的练习也都是发展起动力的良好手段。
  (二)发展爆发力的方法
  以最短的时间(在150毫秒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称为爆发力。它对于多数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如跳远的起跳动作)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爆发力也同样依赖于最大力量水平。所以任何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也适应于发展爆发力练习。但发展爆发力练习的负荷特征是:负荷强度一般采用70~90%,练习组数3~6组,每组做5~6次,每组间歇3分钟。前苏联运动员安排18周发展爆发力,收到良好效果:前6周从事跳跃练习,中间6周进行大重量的快速杠铃练习,后6周做跳深练习。
  (三)发展反应力的方法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链牵制着人体运动的速度,引起牵张反应。由于来自迷路、眼、颈部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牵张反射经常受到修正从而发生反射性的运动。这种反射性运动,能使运动着的人体获得很高的加速度,产生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能力。在制动的离心阶段,活动的肌肉被拉长;在加速的向心阶段,肌肉迅速收缩。这种形式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一种是以跳跃为主的弹跳反应力,一种是以击打、鞭打、踢踹为主的击打反应力。
  上述两种形式的差别在于不同的刺激关系。以跳深为典型的反应形式中,肌肉拉长是因刺激向下运动的身体受重力作用被迫进行的。人们习惯称之为超等长练习。相反,以击打为典型的反应形式中,肌肉拉长是因对抗肌肉用力引起的,这种被拉长并不是积极的,因此,拉长--收缩周期比跳深慢得多。
  1、发展弹跳反应力的方法很多,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1)跳深:下落高度70~110厘米。若采用较低高度,有利于发展最大速度;若采用较高高度,可发展最大力量。要求跳下后立即向上跳起,尽量高跳。这种练习1周可安排2次,每次4组,每组8~12次,组间间歇2分钟。疲劳时不宜做此练习。
  (2)各种跳跃练习:跨步跳、多级跳、负重连续跳、跳台阶、跳上跳下等。优秀运动员往往把短跳练习结合用以提高反应力。美国篮球队员喜欢运用下面练习方法发展弹跳反应力。
  (3)手持4.5公斤的哑铃蹲跳起:肩负22.5公斤的杠铃蹲跳起;肩负45公斤杠铃快速分腿跳;肩负675公斤杠铃等。
  2、发展击打反应力。许多竞技运动项目都有击打、鞭打、出手、踢踹等动作。特别是对抗肌的力量能力是这些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任务。优秀运动员中发展击打反应力的练习有:
  (1)发展对抗肌的退让性练习。用超过本人最大负荷量的10~50%卧推,要求加助力推起;加保护慢放下。用上述的负荷强度和方法进行深蹲,两手持哑铃做仰卧直臂下压。要求直臂下压时快,直臂后摆时慢。
  (2)发展对抗肌和击打速度的模仿性练习。利用滑轮拉力器、橡皮筋、小哑铃、石块、短棒等模仿击打、鞭打、投、踢和踹等动作,注意完成动作的幅度。完成动作前的拉长动作以及具有足够引起鞭打性的肌肉紧张,开始位置(关节角度)必须与比赛中动作的位置一致,根据所选负荷和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此练习每组不可超过5~8次。
  无论发展哪种力量,重要的是把力量与速度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速度力量。在训练实践中,要科学地调整动作力量和动作速度,长时间地采用恒定负荷,就会使动作速度固定,影响速度力量的发展。负荷强度的安排是周期性、波浪式变化的。也应注意使身体局部的速度力量能力与全身速度力量能力结合起来进行。
  五、力量耐力的训练
  力量耐力是既有力量又有耐力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在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而又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运动能力。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和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有效地利用氧的能力,以及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
  根据肌肉工作的方式,力量耐力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又可细分为最大力量耐力(重复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和快速力量耐力(重复发挥快速力量的能力)两种。无论动力性力量耐力或者静力性力量耐力均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荷重量时的重复次数,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
  需要静力性力量耐力的运动项目多种多样,较典型的项目有射击、射箭、举重的支撑、吊环的十字支撑、摔跤的"桥"、速滑中的上体姿势等。要求动力性力量耐力的项目多集中在田径、球类和游泳和体操等项目。
  从肌肉物质交换的关系来看,在静力性力量练习时,肌肉紧张逐渐下降,从而限制了有氧物质和酶作用的供应,肌肉高度紧张时,还会中断这种供应。在动力性力量耐力练习时,肌肉有节律地交替紧张和放松,短时间随血流供应有氧物质,易于加快消除疲劳的过程。
  根据肌肉物质交换的关系,如果发展一般力量耐力,可采用持续间歇练习法、等动练习法、循环练习法和负荷强度较低的静力性练习法。
  (一)持续间歇练习
  其特点是负荷重量较小,每次应竭尽全力去达到极限,使肌肉长时间持续收缩工作到最大限度。力量耐力的增长主要表现在重复次数的增加上,每次练习要力争增加重复次数,当重复次数超过该项目特点的需要时,就应增加负荷重量。由于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因此采用的负荷重量和次数应根据各项目的特点而确定。
  具体运用该方法多见以下两种,第一种方法的负荷特征是:采用40~60%的负荷强度,进行3~5组练习,每组练习用很快的速度重复10~20次,组间休息30~90秒;第二种方法的负荷特征是:采用25~40%的负荷强度,进行4~6组,每组用快的动作速度重复30次以上,组间休息30~60秒。
如果练习时间短(20~60秒),又必须使疲劳积累,应该在疲劳尚未恢复时进行下一组练习。若练习时间长(2~10分钟),应该充分恢复到工作前的水平。
  (二)等动练习法
  它是利用一种专门器械(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练习的方法。等动练习器的结构是在一个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拉动尼龙绳时,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拉动绳的力量越大,器械产生的阻力也越大,器械所产生的阻力总是和用力大小相关。
  肌肉用力大小与骨杠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即受到肌肉群的牵拉角度与每个杠杆的阻力臂与力臂的相对长度的影响。因此,当人体任何一个环节活动时,在它整个活动范围内,肌肉所表现的力量并不是均匀一致的。当我们作弯举时,总会明显地感觉到肘关节处于90度角左右时最吃力(阻力最大)。因此,在一般的动力性训练中,由于外加阻力是固定的,所以肌肉在屈肘关节的整个活动范围内,负担是不一样的,开始较小,90度角左右负担量最大,然后又逐渐减小。当肘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屈肘肌群所受到的刺激作用也就不一样。而用等动练习器进行训练时,当骨杠杆处于有利位置时,肌肉如使劲,用力比较大,器械产生的阻力也大;而当骨杠杆处于不当位置时,力量小,器械产生的阻力也就小。这样实际上就等于在肘关节的整个活动范围内,给予了屈肘肌群以不同的负荷(即不同的外加阻力),只要练习者尽力去拉,就能保证在整个活动范围内,肌肉均能受到最大负荷。
  进行等动练习时,通常完成次数较多。主要用于发展力量耐力,如果改变负荷要求,亦可用于发展其他力量素质。等动练习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将等动练习器固定在墙壁上、地板上或天花板上,运动员根据各自的专项特点,结合专项动作的方向和幅度,采用不同的负荷进行训练。例如,慢速等动训练,只增加做慢动作的力量耐力;快速等动训练,能使快速和慢速动作力量耐力都得到提高。总之,进行快等动训练提高的力量耐力比慢等动训练提高力量耐力的效果大。
  等动训练一般每周以2~4次为宜,每一种练习应保证做2~4组。若负荷较大时,每组做8~15次;若负荷较小时,应做15次以上。等动训练时动作速度应尽可能和所从事的专项动作一般快。
  (三)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点,运动员按照规定的顺序、路线、时间依次完成各站规定的练习内容和次数,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特点是能轮流锻炼各个肌群,按先后顺序发展两臂、双肩、两腿、腹部、背部等部位肌群的力量耐力。
  循环练习的内容组织需根据练习者的设想、训练目的而定,并且应该遵循"渐进负荷"或者"递增负荷"的原则安排训练,负荷强度必须针对个人情况而定。
根据国外资料报导,提高肌肉耐力一般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的循环练习:
  1、大强度间歇循环练习。该方法运用时采用最大力量的50~80%负荷,重复10~30次,重复速度要快,休息时间应是用力时间的2~3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短距离高速度项目(短跑、短距离游泳、短跑道速滑)、摔跤、拳击及其他球类项目的肌肉耐力的训练。
  2、低强度间歇循环练习。该方法采用较低负荷(最大力量的30~50%),重复次数增加至最高重复次数。完成动作的速度适中或较慢,休息时间比大强度的循环练习时间要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发展周期性运动项目的肌肉耐力,如长跑、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赛艇等。
  制定循环练习计划时,每组练习的时间短者可安排6种练习,时间适中者可安排9种练习,时间长者可安排12种练习,总持续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循环重复练习2~3组。但具体的练习持续时间、重复次数以及间歇时间,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准备发展的身体素质来确定。由于采用循环法练习时各"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的,所以可以组织与"站"同等数量的人同时参加练习,提高练习者的兴趣,活跃练习的气氛。
  发展力量素质,除了学习掌握必要的力量素质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外,还应该掌握正确地发展有关肌群力量的技术动作,并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促进力量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发展肌肉力量的具体方法
  发展力量素质的本质,在于发展肌肉力量。以下根据教学训练的体会,提供一些简易可行发展肌肉力量的动作方法,供教学训练时参考。
  1、俯卧撑。动作方法是俯身向前,手掌撑地,手指向前,两臂伸直,两手撑距同肩宽,两腿向后伸直,两脚并拢以脚尖着地。两臂屈肘向下至背低于肘关节,接着两臂撑起伸直成原来姿势。练习要求:身体保持平直,不能塌腰成"凹"形,也不可拱臂成"凸"形。
  多次重复该动作,能发展三角肌的前部、胸大肌以及肱三头肌等上肢力量。
  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也可变化以下练习:
  (1)手掌撑变为手指撑,连续做俯卧撑动作;
  (2)两臂宽撑(掌撑或指撑),连续做俯卧撑动作;
  (3)两臂宽撑,两手握砖连续做俯卧撑动作;
  (4)一腿抬起,另一腿着地,连续做俯撑动作;
  (5)两脚放在横木上,连续做俯卧撑动作等。
  2、引体向上。动作方法是两手正握或反握单杠,握距同肩宽,两脚离地,两臂伸直,身体悬垂。引体发力身体向上拉至头过杠面,然后身体慢慢垂下来成原来姿势。练习时要求发力引体不要借助身体摆动和屈蹬腿的力量,多次重复该动作能发展胸大肌、背阔肌以及肘关节屈肌群力量等等。
  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也可变化下列练习:
  (1)两手正握单杠悬垂,连续做引体向上头触杠头前伸动作;
  (2)一手反握杠,另一手腕扣杠,连续做引体向上动作;
  (3)脚负小沙袋在单杠上连续做引体向上动作。
  3、双杠臂屈伸。动作方法是两臂屈伸在双杠上,身体垂直在杠内,屈臂至两臂完全弯曲,接着用力撑起,使两臂伸直成原来姿势。练习要求:身体要直,下肢自然下垂,腿不要屈伸摆动,多次重复该动作能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力量。
  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也可变化下列练习:
  (1)脚背放置小沙袋或壶铃连续做屈伸臂动作;
  (2)腰负重物体或身体穿沙背心连续做屈伸臂动作;
  (3)在吊环上连续做屈伸臂动作。
  4、仰卧起坐。动作方式是仰卧在地板上或体操垫上,使身体处于水平位置,腿伸直,两手一般抱头,然后向上抬上体至垂直部位,再慢慢后倒成原来姿势。多次重复该动作,能发展腹肌、骼腰肌等力量。练习要求:起坐动作速度要快,下卧时动作速度应慢。
  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也可变化下列练习:
  (1)仰卧在长凳上,两手持杠铃片置于脑后,两脚固定,连续做仰卧起坐;
  (2)仰卧在木马上或斜板上,两脚勾住肋木,两手持球,两臂伸直,连续做仰卧起坐;
  (3)坐在跳箱上两脚由同伴握着,两手持杠铃片置于脑后连续做仰卧起坐动作;
  (4)仰卧,连续做元宝收腹起动作等等。
  5、收腹举腿。动作方法是仰卧在地板上或体操垫子上,身体伸直处于水平位置上,两臂伸直自然置于体侧,然后收腹向上举起双腿至垂直部位,再慢慢放下成原来姿势,练习要求:收腹举腿动作速度要快,放腿速度应慢,多次重复该动作能有效地发展腹肌和髋关节屈肌群力量。
  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可变化下列练习:
  (1)支撑屈膝直角坐,接着成直腿后撑直角坐动作,反复练习;
  (2)背靠肋木,两手正握横木悬垂,两脚夹实心球连续做收腹举腿动作;
  (3)仰卧,两脚夹实心球连续做收腹举腿动作。
  6、体后屈伸。动作方法是身体俯卧在垫子或凳上,髋部支撑,脚固定两臂前举连续做体后屈伸动作。
  练习要求:体后屈时,上体尽量抬高。主要发展伸髋肌和脊柱伸肌的力量若增加练习难度和效果,可变化下列方式进行练习:
  (1)俯卧,两腿伸直,两臂屈肘抱头后,连续做体后屈动作;
  (2)俯卧在矮木凳上,脚固定,两臂屈肘抱头后,连续做体后屈动作;
  (3)俯卧在跳箱上,两手抱头后,两脚由同伴扶着,连续做大幅度的体后屈伸动作;
  (4)俯卧在木马上,两臂伸直,两脚勾住肋木,连续做大幅度的体后屈伸动作等等。也可以手持哑铃、杠铃片或身穿沙背心做上述各种方式练习。
  7、俯卧背腿。动作方法是俯卧在地板或垫子上,两腿并拢伸直,髋部支撑,两臂自然伸直置于体侧,连续做两腿向后上振起动作。练习要求两腿尽量向上振起。俯卧腿上振是发展脊柱伸肌与髋关节伸肌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若增加练习难度和效果,可变换下列方式练习:
  (1)俯卧在山羊上,两臂伸直手扶肋木固定上体,连续做两腿向上振起动作;
  (2)俯卧在木凳上,两手扶木凳,两腿连续向上振起动作,也可脚负重物做上述各种方式练习。
  8、连续跳跃。动作方法可用单腿跳跃和双腿跳跃进行水平跳,向前跳和向上跳。主要发展大腿前后群肌、小腿群肌及踝关节力量。练习要求:上体正直、蹬地有力、动作连贯。主要练习方法有:   (1)原地单腿跳;(2)原地双腿跳;(3)单腿在高物上交替跳;(4)跳深;(5)多级跨步跑等等。
  9、提踵运动。动作方法是在两腿底下放一块约5~6厘米厚的木板,前脚掌踏于木板上,脚后跟着地,然后尽量提高脚后跟再进行放下,连续进行。练习要求:身体正直、上体挺拔臀部不要后坐,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小腿后部的目鱼肌、腓肠肌、腓骨肌、短肌群力量,同时对踝关节处韧带的收缩亦有益处。
  10、仰卧推举。
  动作方法是仰卧在推架上,调整好呼吸(用力时应先吸气),双手握紧张杠铃,双手距离略宽于肩,然后把放在架上的杠铃举起,在适当的控制之下慢慢放低杠铃至胸部,轻触胸部的瞬间再立刻出力上举直至两臂伸直状态。此种练习重量应由轻渐重,轻的时候可多举几次,若重量达到体能的最大负荷,则一次刺激也已足够。练习要求:发力推起杠铃要快,放回胸上要慢。在向上发力推起杠铃时,要尽量避免腰部离开凳面向上借力现象,该动作练习是唯一能锻炼上身全部肌肉的运动,主要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前锯肌和肱三头肌力量。
  做仰卧推举练习也可以用哑铃进行,对发展上身小肌肉群肌力量更为有效。
  11、飞鸟运动。
  动作方法是仰卧在板凳上,双手各握一哑铃,两臂伸直,双掌向上,由胸部上面缓缓向两侧放低,尽量伸开两手臂,然后快速回到原来的姿势,因其动作类似鸟飞时双翼上下挥动一般,故取名为飞鸟运动。练习要求:往两侧平放时呼气,用力恢复原来姿势时吸气。该动作主要发展胸部及臂部肌肉力量。为了加强胸大肌的训练效果,仰卧举起哑铃后,双手运动的路线改变为交叉绕环运动。
  12、仰卧过顶举。
  动作方法是仰卧在板凳上,双手重叠握住哑铃把的一端,让另一端可以放下。开始时将哑铃提起,两臂伸直,重量承受在胸部上端,然后慢慢从头顶上下放,直至两臂能舒适伸张到头顶的后下方,然后开始举回成原来的姿势。练习要求:下放时开始吸气,放至最低点肺部刚好充满气;开始上举时呼气,恢复到原来姿势时呼气结束。此动作练习,每节做3组,每组10~15次。经常练习该动作可以发展胸肌及背部上部肌肉,更主要的是能扩展肋骨。
  若增加练习的难度和效果,可变化为弯臂过顶举。其动作方法是:仰卧凳上,身体平躺,膝盖约成90角,两脚平放地面,将哑铃提起,两臂伸直,重理承受在胸部上方,然后慢慢从头顶放下,直至手臂大约成90度角时,再收回原来姿势。
  13、杠铃屈体划船运动。
  动作方法是两手握紧张杠铃,两手距离约同肩宽,上体前倾,头颈及背部保持平直,双膝略微弯曲(以减轻下背及腿后部的压力),然后吸气上拉杠铃至下腹部,再慢慢放回原来姿势,同时伴随呼气。每回可做3~5组,每组连续做8~12次。该动作可有效发展上背肌群,扩展脊椎两旁下背肌群,对于划船、摔跤、举重、柔道、铅球等项目运动员有显著的作用。
  14、哑铃单臂划船运动。
  动作方法是两脚前后开立,身体前弯,一只手支撑于矮凳上,另一只手提起哑铃,然后吸气用力侧上提至胸部高度,再呼气放下,连续8~12次之后,再换另一只手练习。该动作对背扩肌拉长增厚有明显的效果,对发展腰部及臂部的肌肉力量也有相当益处。
  15、杠铃提拉。
  动作方法是站立于杠铃前,两腿自然开立。两膝稍弯曲,上体前屈,两手正握杠铃,握距约同肩宽,两臂伸直,调整好呼吸后,吸气用力慢慢提拉杠铃,此时头部及背部须保持平直,至直立再行放下,连续6~10次为1组,每回做3组。练习要求:臀部低于肩膀,头、背保持平直,杠铃重量应逐渐加重。该练习对发展下背收缩肌群及腿后肌群力量具有绝对价值。
  16、肩负杠铃体前屈伸。
  动作方法是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握住杠铃,身体由直立姿势屈至上体成水平后再伸直,反复进行练习。练习要求:两腿伸直,臀部不要后坐,前倾慢,起体快,注意呼吸节律。该练习对发展髋和脊柱的伸肌群力量有较好效果,同时对腿后肌力量的发展也有一定益处。
  17、肩负杠铃体侧屈。
  动作方法是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扶住杠铃片、连续向左、右两侧做体侧屈。练习要求:上体直立,两腿不要弯曲,侧屈至极限时稍停。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脊柱同侧伸肌与屈肌的力量。
  18、肩负杠铃转体。
  动作方法是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扶住铃片,向左、右两侧上转体。练习要求:上体挺拔直立,转体时两脚不能移动,转体至极限时稍停,动作要平稳、缓慢。此练习主要发展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腰背肌力量。
  19、杠铃平推。
  动作方法站立,两手握杠铃置于锁骨。连续向前做快推动作。亦可两脚前后开立,向前上方做快推动作,两腿前后交替进行。练习要求:动作快速连贯协调。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前锯肌、肱三头肌力量等。
  20、杠铃弓箭步抓举。
  动作方法是抓举杠铃,两腿成弓箭步,然后恢复原来姿势。连续交替进行。练习要求:发力快,上下肢配合协调。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腰背肌、上肢肌和下肢肌群力量。
  21、肩负杠铃四分之一屈膝蹲跳。
  动作方法是将杠铃置于颈后肩上,双手握杠略宽于肩,双脚左右开立约同肩宽,上体保持挺直,然后屈膝四分之一,随即利用腿部肌力的收缩作用,做原位上跳,使两脚同时离地约3~5厘米。如此连续跳跃练习,主要发展长背肌群、臀大肌、臀中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腰大肌、缝匹肌、半腱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群力量,对提高爆发力和弹性有显著的效益,并可增强心肺的耐力。练习要求:双手必须牢固握住杠铃,使其不可离开后颈部,上体正直紧腰两腿充分蹬伸跳起。
  22、后抛壶铃。
  动作方法是上体前倾,两手提壶铃半蹲,向后抛壶铃。亦可采用实心球进行练习。练习要求:腿部发力,挺髋展体挥臂。该练习主要发展腿部、腰部及上肢肌群力量。
  23、高抬腿。
  动作方法是两手握双杠,左膝结橡皮筋,另一端固定在杠柱上,上体前倾,做抬大腿动作,另一腿积极蹬直,连续练习,两腿轮换做。练习要求:蹬、抬,送髋,抬腿用力,两手不要拉杠。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髂腰肌、大腿屈机群力量。
  24、仰卧屈伸。
  动作方法是仰卧,两脚结橡皮筋,带的另一端固定在肋木上,连续交替做屈伸大腿动作。练习要求:上体不要抬起,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大腿屈伸肌群力量。
  25、俯卧屈伸。
  动作方法是俯卧,双脚结橡皮筋,另一端固定,连续做屈伸小腿动作。练习要求:脚后跟触到或靠近臀部。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股后屈小腿肌群力量。
  26、单臂划船。
  动作方法是,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肋木上,一手握住橡皮筋套,另一手握在小腿胫上,身体侧面前倾,吸气同时握橡皮筋,手用力侧上提至头部高度,再呼气放下,连续做8~12次后换手。再手也可交换练习。练习要求:注意调节呼吸,上拉时快,放下时慢。该动作练习主要发展背阔肌、腰肌及手臂肌肉力量。
  27、双臂拉伸。
  动作方法是在肋木上端固定一橡皮筋,练习者背对肋木站好,上体前倾,两脚自然前后开立,双手握住橡皮筋另一端,置于头后上方,手肘向上,前臂与大臂约成90度角,而后吸气,前臂和三头肌用力拉长橡皮筋,直到两臂伸直,再恢复原来姿势。练习要求:前拉时要快,回放时应慢,注意调节好呼吸。该练习主要发展前臂肌群和三角肌力量。
  28、俯卧腿屈伸。
  动作方法是练习者俯卧,对手跪在背后面,拽着练习者的脚,练习者克服对方的阻力连续做屈小腿动作。要求练习者脚后跟触到或靠近臀部。该练习主要发展股后屈小腿肌群的力量。
  29、坐蹲起。
  动作方法是两人面相对坐在地板上,对抗者压住练习者的脚,让练习者连续做蹲起。练习要求:起立时身体要与地面垂直。该练习主要发展大腿后群肌力量。
  30、蹲伸起。
  动作方法是双人背靠背,双臂互环绕,然后一起连续做蹲伸起。练习要求:双方同时用力做蹲伸起。该练习主要发展臀大肌、股四头肌及腓长肌等肌群力量。
  31、仰卧屈伸。
  动作方法是练习者仰卧地上手扶肋木,对抗背对练习者,手扶肋木的适当高度,练习者双脚支撑对方的臀部上举,使之与地面平行,然后放下,连续进行。练习要求:对抗者两腿挺直,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该练习主要发展大腿前群肌力量。
  32、后仰转动。
  动作方法是两人面相对,手拉手做后仰动作,同时围绕中心做连续转动。练习要求:手臂伸直,全身挺拔。该练习主要发展三角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及腿部小肌肉群力量。
  33、弓箭步推手。
  动作方法是两人面相对弓箭步站立,双手屈臂相握,然后相互用力做推手动作。练习要求:用力应由小逐步加大,慢速进行,该练习主要发展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腰大肌、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二头肌等肌群力量。
  34、后振躯干。
  动作方法是练习者以两大腿夹住同伴成体前屈手着地,然后在同伴的帮助下做直臂后振躯干动作,再恢复原来姿势。练习要求:后振展腹速度要快,前倾屈体应慢。该练习主要发展腰、背肌群和腹直肌力量。
  35、仰卧举腿。
  动作方法是练习者仰卧在地板上,两手握住同伴双脚腕做举腿动作,同伴用手推练习者双脚增强控制腹肌能力。练习要求:练习者举腿速度要快,放下时腿不许着地。该练习主要发展腹直肌、腹斜肌和髋关节屈肌群力量。
  36、左右转体。
  动作方法是两人靠背伸臂分腿坐,双手侧平举互拉,连续向左右转体。练习要求:转体应稍用力,转体至极限时稍停。该练习主要发展腹内、外斜肌和腰背肌力量。
  37、抱腰角力:
  动作方法是两人面相对,相互抱住对方腰,然后用力将对方拔离地面。练习要求:应旱地拔葱式用力将对方抱离地面。
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分析
力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以人体肌肉的形态、结构机能、生理生化机制的改变为基础,是以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与集中以及相适应的神经有过程充分协调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用力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肌肉力量的大小要受到与其生长发育水平、性别、体型、肌肉自身结构、特征以及生理生化和训练方面的各种各样因素制约。因此,了解上述因素对力量素质的不同影响,对于力量素质训练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因素
  (一)性别
  按一般规律男子的力量通常比女子要大,这主要是由于肌肉大小的差异所致。例如,一般成年男子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40~45%,而女子则占35%。科学研究证明,女子的力量平均约是男子的三分之二。但并非所有肌群均成此比例。若男性力量为百分之百时,女性的前臂屈、伸肌群约为男性的55%;手指内收肌、小腿伸肌约65%;髋关节屈、伸肌、小腿屈肌、咀嚼肌约为80%。在力量训练的影响下,女子力量的增长和肌肉体积的增大都比男子要慢。因为"肌肉肥大"主要受体内睾丸酮激素的调节,正常男子这种激素比正常女子多,所以无论肌肉力量增加多少,女子的"肌肉肥大"总不如男子。
  (二)年龄
  力量素质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其生理机制是由肌肉发育与年龄密切相关而决定的。一般规律是10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无论男孩或女孩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而且两者区别不大。从11岁起男女孩的最大力量的差异开始显露,男孩增长稍快而女孩增长缓慢,青春期过后,力量仍在增长但其增长速率很低。女性达到最大力量约在20岁左右,男性约在25岁左右,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速率减退。
  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13~17岁,13~17岁时最大力量进入快速增长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年龄段力量的增长与体重的增长同步,而且最大力量增长快,相对力量却增长不大。这时的肌肉向长度增长比向横度增长要快,因为此时也正是身高的快速增长期。16~17岁是最大力量快速增长的第二高峰。这时肌肉向横度增长的速度加快了。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增长均很快,这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重要时期。18~25岁,力量增长变得缓慢。此后如不坚持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将逐渐减小,然而如果坚持良好的训练,男子力量增长可达35岁左右。至于速度力量的"敏感期"还要早一些,男子在7~15岁,女子在7~13岁发展比较快,这与速度素质"敏感期"较早密切相关。
  概括起来看,青少年力量的增长有如下特点:快速力量先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先于相对力量;长度肌肉力增长先于横度肌肉力;躯干肌肉力先于四肢肌肉力。
  (三)体型
  多年实践证明,运动训练能影响人的体型,而体型也能影响人的运动能力。同样,体型的差异与力量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实践观察,体格健壮的粗壮型的人由于肌肉较发达,因此表现的力量也较大;体型匀称性的人力量次之,但这种体型的人一般比较精干,肌肉线条比较清晰,往往会具有比较好的速度力量;体型细长的人力量比较差;肥胖型的人看起来似乎最大力量应好,因为这种体型的人体重重,若从相对力量的角度看,则其力量水平就不高了,大家悉知脂肪太厚会影响肌肉的发展。
  不同的体型的人其力量素质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不同运动项目选材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身高与体重
  俗语讲"身大力不亏",说明体重重的人往往力量大,体重轻的人则力量小些。当一名运动员的体重与其最大力量的比值不变时,则体重与最大力量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体重增长,则其最大力量也随之增长。然而身高与力量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两者之间似乎必然联系不大。如果某人身高又壮实,则力量也较大;若其身高但细长,则力量就不会大。如果某人身矮又粗壮,则力量也不会小;若其又矮又瘦则力量会更小。所以在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中,常常把体重与身高联系起来考虑,用体重/身高指数(克/厘米)来衡量,即1厘米身高有多少体重,指数大,则力量一般也比较大。
  (五)脂肪
  脂肪组织聚在内脏的四周、骨骼肌表面(肌肉与皮肤之间)和骨骼肌中,肌肉中的脂肪不仅本身不能收缩,而且在肌肉收缩时会产生摩擦,从而降低肌肉的收缩效率。同时脂肪太厚还会影响肌肉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青少年肥胖,脂肪太厚,会影响自身的睾丸酮激素的发展。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减少肌肉内脂肪,从而提高肌肉收缩效率使力量增强。脂肪的多少与相对力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因为减少了脂肪就意味着减轻了体重,故相对力量也就得到了提高。所以,竞技体操、摔跤、举重等运动项目,都十分重视控制运动员体内脂肪的含量,以提高他们的相对力量。
  (六)睾丸酮激素
  据科学研究证明,睾丸酮激素水平的高低与力量的大小也有密切的关系,睾丸酮激素水平高的人往往一般力量比较大。所以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测定血液或尿中的睾丸酮水平来进行力量性项目的选材。
  二、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
  人体的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的力而完成的。因此,有目的改善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对发展力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肌纤维在肌肉中比例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值。肌纤维类型通常分类白肌纤维(快肌纤维)、红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3种。人体肌肉中,无论男性或女性,无论老中青少皆含有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竞技体育中,从事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肌肉中含白肌纤维有较高倾向,而从事时间长、强度低的耐力性运动员肌肉中则含红肌纤维有高的倾向。原因是,白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比红肌纤维大得多。虽然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均含有促使ATP--CP系统快速作用的酶,但白肌纤维中酶的活性比慢肌纤维大3倍;同样白肌、红肌纤维均含有促使糖酵解的酶,但白肌纤维中此种酶的活性比慢肌纤维高2倍以上。白肌纤维中支配其运动的神经元传导速度快,使白肌纤维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只需红肌纤维的1/3。所以快肌纤维最适于做短矩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比白肌纤维强。因为红肌纤维有氧氧化酶系统活性高,毛细血管的数量、线粒体的大小和体积、肌红蛋白的含量等均大于白肌纤维,能使人维持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所以红肌适合于强度小、工作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项目。
  人体肌肉中红、白肌纤维的比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白肌纤维比例大,有的人红肌纤维比例大。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肌肉的红白肌纤维比例也不同。在不同负荷、不同动作速度进行运动的条件下,参加肌肉收缩的肌纤维类型也不同。一般规律是:在一定负荷强度下用较慢的速度完成动作,红肌纤维起主导作用,如快速完成动作,则是白肌纤维起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力量素质的表现,主要由肌肉中白肌纤维数量多少决定。白肌纤维比例高,则肌肉收缩力大。同时肌纤维类型和在肌肉中的比例也是不同运动项目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绝对肌力取决于该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也愈大,两者接近正比例关系。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为该肌所有肌纤维横截面的总和。肌肉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肌纤维的增粗表明肌纤维中的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增加,肌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元含量增多,毛细血管开放密度加大,肌凝蛋白质含量增多,从而提高了肌纤维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每根肌纤维的负力,进而决定了最大力量的提高。有的学者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斤。
  (三)肌肉的初长度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美国人达登研究证明: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的体积。肌肉体积发展的潜力,又主要决定于每个人的肌肉长度(指肌肉两头肌腱之间的长度)。例如,有两个人,一个人的肱三头肌长20厘米,另一个人长30厘米,后者长是前者的1.5倍,则后者肌肉横断面的潜力等于前者的1.5或2.25倍,肌肉力量的发展潜力1.5或3.75倍。训练前,两人手臂肌肉体积差不多,经过训练,后者的肌肉体积和收缩时的肌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运动实践中,如挺举前的下沉动作,扣球前的体前肌群背弓,投掷前的超越器械的主动拉长,以及踏跳、推手、落地等动作的被动拉长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缩力。肌肉的适宜拉长比其自然长度产生的收缩力要大。但这种肌肉弹性的拉长必须在其解剖学原理限度内进行,而且在不断适应生物刺激条件下逐渐地拉长。
  (四)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
  每块肌肉是由许多纤维构成的。肌肉收缩时并非所有的肌纤维都能被同时动员起来参加活动,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多,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大。根据运动生理学揭示:由于遗传的作用,每个人的肌肉中的肌纤维数目,红、白肌纤维比例,从出生5个月后就已确定,1年后形成。以后随年龄增加,通过训练或其他科学方法,无法改变肌肉中的肌纤维数量及红、白肌纤维的比例,只能改变纤维形态及红、白肌纤维功能和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运动场上的新手最多只能动员60%左右肌纤维参加活动,而优秀运动员参加活动时动员的肌纤维可达90%左右,这和训练后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冲动强度和频率加大有关。
  (五)肌肉的牵拉角度
  肌肉收缩牵拉骨骼进行运动时,犹如在杠杆运动,在整个活动中,随着杠杆的移动,肌肉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角度上牵拉,其力量大小是不一样的。例如,当负重屈肘作弯举时,肘关节角度在115~120度时,肱二头肌张力最大,30度时张力最小。膝关节弯屈在164度和130度时腿的力量几乎表现一样,屈膝低于130度时,腿的力量则下降。肌肉不同的牵拉角度对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完成技术动作用力正确与否关系较为密切。这是进行技术分析、改进技术动作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六)肌肉收缩的形式
  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对肌肉力最的大小及其特点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不同的用力特点,因而也就需要不同特性的力量。不同特性的力量要用不同的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去发展,而不同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又是在肌肉不同的收缩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如下:
  1、动力性向心克制性收缩
  其特点是肌肉工作时,肌肉长度逐渐缩短。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肌肉在缩短过程中张力也发生改变,如手持哑铃的弯举动作。无论何种运动项目,在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时,掌握好发挥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力性向心克制性收缩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
  2、动力性离心退让性收缩
  其特点是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的同时肌肉的长度也增加。例如,负重肘关节,负重慢慢下蹲等,这时阻力是在运动过程中起作用的力。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肌肉在做离心退让性收缩时可以产生更大的张力。实验证明,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同一肌肉做向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40%左右。
  3、静力性等长收缩
  其表现是肌肉的力在对抗固定阻力时的收缩形成。特点是肌肉收缩时,其张力发生变化,但其长度基本不变,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肢体不会产生明显位置移动。例如体操中的平衡动作、倒立及摔跤中双方的僵持阶段、手持哑铃做侧举动作等。肌肉极限或次极限负荷的静力性收缩比动力性收缩能够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能有效发展最大力量和静力性耐力。
  4、等动性收缩
  "等动"就是"恒定"的意思。其特点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始终以某种张力收缩,而收缩速度始终恒定。由于肌肉等动收缩,如自由泳的划臂动作,肌肉的长度和张力都发生变化,因此它的优点是集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之所长,使练习者肌肉在各个关节角度上用力基本均等,且均具有足够刺激。
  现在有目的地进行等动性收缩,一般皆利用特制的等动练习器,通过速度控制器的机械作用,以保证不管张力多大,但肌肉收缩的速度始终保持恒定。同时还可以保证肌肉在整个活动范围内达到理想的生理负荷(即主观上尽量用最大力量为前提)。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大脑皮质具有相适应的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又具有最适宜的灵活性,从而积极动员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能够协调肌肉在运动训练中发挥更大的功率。亦即神经过程强度愈大愈集中,肌肉力量发挥愈大。这也说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如何,直接影响肌肉的力量。
  (一)神经过程的频率和强度
  肌肉的收缩由神经传导电脉冲引起,一次脉冲可引起肌肉收缩一次。若在肌纤维还没有完全松弛时,新的脉冲信号又传来,就会出现肌肉的重叠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科学的训练促使练习者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神经冲动频率高、强度大。在同一时间里,动员肌肉内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收缩,产生的力量就愈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由于兴奋性高而且兴奋的程度集中,神经过程的强度也比平时大得多,因此一般皆比平时训练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当发生意外事件,如失火时人由于高度的神经冲动,往往能搬起平时无法搬动的重物从而表现出惊人的力量。
  (二)神经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支配和调解能力
  体育运动中,完成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许多块肌肉共同来实现。不同的肌肉群是由不同的神经中枢所支配而进行工作的,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可以提高主动肌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上述肌肉群在参加工作(完成某一动作)时能各守其职,协调一致,尤其是对抗肌肉神经中枢处于抑制,对抗肌保持放松状态,减少了其产生的阻力,保证主动肌、协同肌群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
  有的专家研究证明,肌肉收缩的最佳效果不是由于肌肉,而是由于神经冲动的合理频率的提高,促进运动员的情绪高涨(即兴奋性提高),从而引起调动肌肉工作能力的较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的释放,使力量增大。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肌肉的力量,并对力量素质的发展和发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完成某一技术动作时,若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神经冲动频率高、强度大,则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就大。
  四、营养系统的供能能力
  肌肉工作时营养的供应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的发挥。最大力量的增长、速度力量的提高、力量耐力的持久将取决于ATP--CP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即无氧非乳酸性供能,无氧乳酸性供能,有氧供能。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可知,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无论CP、糖的无氧、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都必须以ATP的形式供肌肉收缩。当人体激烈活动时,肌肉中的ATP首先能起发动作用,促使CP同步分解再合成ATP供能,与此同时磷酸立即参与糖的无氧快酵解产生ATP以补充肌肉中的ATP的浓度。当ATP--CP系统供能接近生理允许的极限消耗时间(5.66秒~5.932秒)时,开始启用无氧糖酵解提供的ATP与ATP--CP系统消耗的能力共同供能,直至糖的无氧酵解供能占优势,但此时运动强度下降。
极限运动8秒钟后,开始糖的有氧慢酵解生成丙酮酸进入三羧循环氧化生成ATP补充肌肉中ATP浓度。当运动30秒左右时,由于糖的无氧酵解被抑制,迫使运动强度降低(即每秒每公斤肌肉消耗的ATP数量减少),乳酸作为有氧供能的衔接能源供能。随运动时间的延长,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维持肌肉长时间的活动。
  对发展力量素质来说,无氧非乳酸性供能最为重要。因为力量增长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技术动作效果最佳。进行力量练习时,还应注意动员白肌纤维参加工作,因为白肌纤维中CP含量较高。由于进行力量练习时肌肉活动的强度很大,工作时间很短,又常伴有憋气,特别是静力练习时肌肉持续紧张,血管被挤压,血液流动不畅通,往往造成缺氧。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能源物质的无氧分解,其表现特征是磷酸肌酸大量消耗,肌糖元生成乳酸,血液中乳酸也升高,因此,若发展力量素质,必须提高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
  五、心理因素
  人体运动中由于心理障碍造成神经过程处于抑制状态,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肌肉力量,例如不愉快的运动经历,对运动损伤的恐惧,成功信心的缺乏,焦虑和紧张等都会引起神经系统对肌肉调节功能的减弱。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具有临危不惧的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是发展力量素质极为重要的心理条件。优秀运动在比赛前通过"意识集中"、"心理准备"或各种"自我暗示",使人的机体各系统同步进入紧急工作状态,解除抑制,在完成的各种技术动作中,发挥出极限的肌肉力量。
  心理因素是影响力量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引起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注意。如何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揭示人体科学的奥秘,尽快掌握心理调节,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体育运动训练的新课题。
  六、训练因素
  运动训练中的许多因素如负荷强度、动作速度、动作幅度、练习的组数、每组练习重复的次数、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等训练因素都会对力量的大小和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负荷强度与重复次数
  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练习时若负荷重量大,重复次数少,则发展最大力量效果较好;尤其肌肉群受到超负荷练习后,力量素质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若重量与次数皆适中,则增大肌肉体积较显著;若重量小重复次数多,则主要发展肌肉耐力。
  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较长,使机体消耗的能量得到恢复再进行下一组练习,那么发展力量效果就好,反之,机体生理、生化等指标均下降,出现疲劳状态下仍进力量练习,肌肉力量的发挥也呈下降趋势。
  (二)动作速度
  练习时,完成技术动作速度的快慢对发展力量的特性带来重要的影响。例如:练习时尽量加快动作的速度,尤其是单个动作速度,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练习时既注意加快单个动作速度,也注意加快动作的频率(重复若干次数),能发展一般速度力量。一般对动作的速度不作过多要求强调,若强调每次练习的负荷量或次数,能发展最大力量或速度力量。
  (三)以肌肉收缩形式为基础的不同训练方法
  以等张的离心或向心,等长、等动等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为基础而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力量的大小或特性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等长收缩的静力性练习主要能提高静止性用力的力量,等张收缩的动力性练习能明显提高肌肉的爆发性力量和灵活性。
  (四)原有的训练基础
  训练基础较差者开始训练后,力量会增长得很快,而训练基础好的人,力量增长速度就比较慢了,如果停止力量训练,增长的力量就会逐渐消退。力量消退的速度大约为提高速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力量提高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经过长时间训练逐渐提高的力量,停止训练后,保持的时间也长。有的专家研究,只要每6周进行一次力量训练,就可延缓力量的消退速度。如果每1~2周进行一次最大力量训练,则基本可以保持所获得的力量。
  七、其他因素
  (一)营养物质的补充
  必要的营养物质补充对力量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质。构成肌肉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从事力量训练的人必须比发展其他身体素质补充更多的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的需要。而且这种补充不能单纯地依靠天然食品来完成,而且需要补充蛋白质制剂,甚至直接补充氨基酸。
  人体中的许多矿物质,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其中对肌肉力量影响最大的是钾和钠。钾的作用是使肌肉收缩。而钠的作用是使肌肉放松。缺钠可引起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血压降低、力量减弱、肌肉痉挛等等,所以,运动员在夏天大量排汗后饮水应补充食盐。缺钾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的正常活动受限制。严重缺钾者,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会丧失。钾对肌肉收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地、科学地摄取和补充钾、钠是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温度
  运动时体温的适宜升高可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血液循环机能,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收缩和放松的化学反应加快,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有助于肌肉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的发挥。希尔早在50年代就发现,体温升高2℃力量就有提高。格罗兹研究发现,手臂浸在50℃的热水中8分钟,力量也有提高。温热对力量和其他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身体发热,较快地提高运动能力。
  (三)紫外线照射
  自从发现人在夏季的体能较其他季节为优后,就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人在较热的几个月是否对训练的反应比较明显。德国专家对此研究后指出:实验情况下,接受训练者在7、8、9月较其他月份其力量的增加较快。主要原因是在炎热的夏季里,受训者获得较多的来自太阳光紫外线的幅射,其次是训练者能吃较之的新鲜水果,增加了维生素的摄取量。海丁格尔和缪勒进行的6周实验证明,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训练,比不用紫外线照射效果提高一倍。
  此外,气味、声音、血型、生物节律等对力量的发挥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举重运动员出场前闻浓度很高的氨水气味、爆发性用力时运动员自己的吼声、观众的助威呐喊声等。日本生理学家认为O型血的人肌肉弹性好,收缩有力量,神经中枢易高度集中,在跳跃项目中成绩突出。
  综上所述,决定和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力量素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

该贴已经同步到 jacky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admin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0 19: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此微博:转发微博。

来自 AASFP-宋浩然John 的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1-12-10 2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发表于 2011-12-10 23: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2-10 23: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力量训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来自 老大不小姚 的新浪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4-5-3 21:26 , Processed in 0.0555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