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论坛China Fitness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Reg
搜索
查看: 1974|回复: 0

[竞技体育] 对田径投掷项目业余训练运用多次课训练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0 16: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课次训练方法是国内外许多田径教练员认同和使用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更好地适应训练和训练强度,达到快速吸收和迅速恢复的目的,更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然而它在我国中学田径业余训练中还没有被广泛采用,针对中学生的现状与特点,结合清华附中马约翰班运动队采用多课次训练的实践,研究发现采用这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田径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通过训练主要成果有2005年5月郭文鑫在葡萄牙法鲁隆 2005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以53.00m的成绩获男子铁饼项目冠军,破世界中学生纪录一人次;2005年6月曹全超在葡萄牙法鲁隆2005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以17.75m的成绩获得男子铅球冠军;2005年11月李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2005世界中学生女子田径赛以16.72m的成绩获得女子铅球冠军;2007年6月曹全超在法国波尔多2007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以19.59m的成绩获得男子铅球冠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以清华附中马约翰班田径项目投掷(包括标枪、铅球、铁饼)专业的学生男女各18名为研究对象。

1. 2 研究方法

1.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多次课训练及田径训练最新的研究状况。

1. 2. 2 调查咨询法

先后走访咨询了北京市中学校田径教练员及高校知名专家教授5人;信访了国家级 5 省市优秀运动队和 3 所体院的有关专家教授。

1. 2.3 实验对照研究法

本文将清华附中马约翰班36名运动员(男女各1 8 人,其中男子标枪 6 人,铅球 6 人,铁饼 6人, 女子标枪 6 人, 铅球 6 人, 铁饼 6 人), 按男女性别随机抽样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子每组 9 人 (其中标枪 3 人, 铅球 3 人, 铁饼 3 人), 女子每组 9 人 (其中标枪3人, 铅球 3 人, 铁饼 3 人), 年龄在 1 5-1 6 岁周一至周五采用传统方式训练, 下午训练150min, 周六和周日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早晚两次训练形式, 每次课150min, 实践组运用多课式训练形式,每天训练 3-4次, 全天训练时间与对照组相同,实验年限2a。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田径业余训练中运用多次课训练的分析

2.1.1 训练前后成绩增长情况

通过2a的实验,成绩增长情况见表 1,表 2 。




2.1.2 多课次训练的形式

多课式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每天1-2次课的训练内容,分散到每天3一6次或更多课次中去。如:在铅球队员训练中,把过去一次主训练课中 1 0 0 次投掷运动量分散到3 次课中去,第 1次课投5 0 次,第 2次课投4 5 次,第 3次课投4 0 次。二是在一天内训练多次,每次课只突出一个主要内容,时间长短不限,服从内容要求。如:第 1次课是基本技术练习,第 2次课是衔接技术练习,第 3次课是综合性练习。或者是第 1次课力量性练习,第 2次课是爆发性内容的练习,第 3 次课是速度性内容的练习。前者是为了在保证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强度,而后者是把不同性质的训练内容交替搭配到一起,以争取更好的训练效果。

2 .1. 3 多课次的可行性

2.1.3.1 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的要求是多课次训练实行成为可能的生理学依据

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是脑的发育不完善,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均衡,神经灵活性高,故疲劳快, 恢复快, 心血管系统心缩力弱, 心率快,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不完善, 呼吸频率快, 肺活量、肺通气量比较低, 负养债能力小, 呼吸调节机能不完善, 无氧供能能力低,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 成长代谢旺盛, 指出代谢高。运动系统中, 软骨组织较多,富有弹性, 但易变形,肌力弱,正是由于以上特点, 决定了年龄组训练实行多课次的可能性。

2.1.3.2 多课次训练的运动训练学依据

运动训练的实践告诉人们在训练—恢复—提高的连续时间过程中,对人体功能改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动负荷。过去的训练认为第二次课应当在第一次课超量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每周只能安排2—3次训练课。这种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很慢。而现代训练,每周安排20一3 0 次训练课,进步效益远远高于过去。因此,第二次课必须在第一次课的超量恢复条件下进行的说法已经不准确、不科学。东德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曾把人体工作能力区分为基础性工作能力和操作性工作能力两个方面,并进一步指出/经过一堂训练课工作能力下降了,这是操作性工作能力的下降,而非基础性工作能力的下降,基础工作能力可能仍是维持着的。因此,稍事休息,可以进行下一堂课。所以,田径教练员安排3 一6 次或更多次训练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 1. 4 多课次的训练特点

2 . 1. 4 .1 注重人体适应原理

从人体在运动符合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态平衡过程看,它按照刺激一反应一适应—再刺激一再适应的规律变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刺激与再刺激的作用。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多课次训练最具这一大特点,马骏仁、陈运鹏曾把这种训练形式与方法称为少吃多餐。

2 .1. 4 . 2 注重训练质量

对中学生运动员来说,训练质量很低的数量积累,对运动成绩的突破几乎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1989年底马特维耶夫在北京讲学时曾说过,达不到95 % 强度的训练手段,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只有接近最高成绩的负荷强度和高质量技术动作的超负荷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在训练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对立统一的,突出强度就必须减量,而增量就必须降级强度。这是因为,在一次训练中, 人体只能合理地接受一定的负荷, 而这种接受负荷的能力, 是随其专项距离的增长而降低。因此, 在每天 1-2 次课的训练中, 既保证大运动量, 又能维持95%以上的高强度训练, 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一味坚持这种训练, 就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 因此只有采用多课次的训练,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2 .1.4 .3 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强化和改进

动作技能的建立、强化、改进,提高其运动生理学的痕迹效应学说,要在运动员在身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容易建立。其运动生理学的另一学说强度法则,则要求有一定强度量和质的刺激。又因业余田径年龄组的运动员生理特点与发育规律告诉我们,少儿易疲劳也易恢复,而少吃多餐形式的多课次训练则能解决这一矛盾,有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断强化技术, 建立正确、稳定的动力模型。

2.1. 5 多课次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2.1. 5.1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运动能力从上午6:00到晚上8:00左右处于高峰状态,并且有规律的逐渐提高。这一固定的训练时间,符合人类自然的生活规律,并且也形成了多年训练时间安排程序化的格局。然而由于某些运动员的不规,独自深夜去偷练的举动(世界体坛有许多优秀运动员曾有过背着教练和队友自己额外加练而获得成功的事例),使传统训练时间的程序化格局在无意中被打破,结果成绩有了新的突破。遗憾的是,通常把运动员个人深夜偷练的举动视为刻苦、勤奋、敬业的行为,而未把它纳人训练课计划里去研究,更没有在理论中把偷练成功的迷津阐述清楚。由于偷练是个人行为,这就提示我们单讲在白天训练是不够的。因此,多课次训练时间安排,应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全天24h中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2.1. 5.2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多课次训练计划的安排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及每天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来确定运动员所要完成的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因项、因人、因运动水平再具体安排每次课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分散后每次课负荷量度的大小仍然要坚持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负荷量度。当负荷量过大时,可适当增加课次数,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反之,负荷量过小时,可减少课次数,避免连续负荷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在反复训练实践中,寻找出每个运动员的最佳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2 . 1. 5 . 3处理好各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训练课,要处理好速度与耐力、速度与力量、耐力与力量等之间的关系。在各项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比例上,尽量做到协调一致。

2.1. 5. 4 用高负荷强度弥补连续负荷量的不足

分散后的训练负荷强度的累加和,一定要大于总负荷强度指标,依此来弥补由于课间的时间间隔所造成连续负荷量相对不足的问题。

2.1. 5.5 科学选择训练形式

一般来讲在运动员训练的初级阶段和准备期,要多采用第 2 种形式的多课次训练,目的在于全面发展运动员的各项运动能力。而在运动员训练的高级阶段及竞赛期,应多选择第1种形式,其作用是为了保持运动员的良好竞技状态和适应实际比赛的需要。

3 结论

1)多课次训练对中学田径业余运动员机体机能的适应性提高效果显著, 能有效解决年龄组运动员承受负荷有限,而训练内容又多又全面这一对矛盾。

2 )多课次训练是依靠尽加负荷强度来达到产生更大运动负荷刺激的目的, 需要重复多次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 )在多课次训练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计划、训练时间,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与训练内容搭配与组合,要提高单次课训练负荷强度,要根据运动员的水平、任务科学选择多课次训练在一天中的合理次数。


摘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32卷第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Mobile|体能论坛 ( 粤ICP备15092216号-2 )

GMT+8, 2024-5-17 09:07 , Processed in 0.0498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